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205章 与民同乐皇帝娶亲 昭陵祭拜皇后生子

第205章 与民同乐皇帝娶亲 昭陵祭拜皇后生子

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在嫔妃被皇帝册封为皇后娘娘的时候都会有两个过程,首先是在朝堂下诏皇后人选,然后再挑选黄道吉日举行相应的封后典礼。

封后典礼一来是作为新皇后上位的仪式,新皇后可以在仪式上得到自己皇后的印玺,这就是皇后的权力来源,代表着权力交接;二来是通过仪式向天下正式宣告皇后娘娘上位,现在如意成为大唐的新皇后娘娘只是有了李治的诏书,一直都没有举行封后大典,因为如意对于封后大典还有自己的想法。

在李治做皇帝的期间内已经举办过一次封后大典,那就是王皇后的封后大典:太宗皇帝驾崩,太子李治即位,太子妃王婠顺理成章的就被册封为了后宫的皇后娘娘,太子良娣萧未央被册封为萧淑妃。

如果如意要举办封后大典的话,王皇后的封后大典就是旧例,仪式规制,流程也都需要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王皇后是如意的杀女仇人,如意怎么会想要自己走王皇后的老路,晦气,还有就是自己在民间并没有什么声望,自己作为皇后要母仪天下,没有声望那跟“养在深闺无人识”有什么区别,如意还需要为自己新皇后上位造势。

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意劝说李治改变了封后大典的方式,首先如意认为既然当初李绩在紫宸殿说废后立后是皇上的家事,那家事自然就不合适举行封后大典,封后大典是国事,这样家事国事两相矛盾,所以就别举行大典了,这样还能让老臣们的面子好看点,还能说是皇上顾忌老臣们的颜面,取消了封后大典。

并且,家事就要按照家事的规矩来,按照民间的规矩来,皇上倒不如用娶亲的方式把新皇后娶进宫,也算是皇上用百姓的娶亲方式与民同乐,显得皇上也更加亲民,先帝有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舟不离水,水载舟也。

皇上娶亲?

如意的这个说法让李治很感兴趣,李治有过娶亲的经历,在他为太子时太宗皇帝就给他选好了太子妃王婠,但这不是出自李治自己之手,现在则不一样,李治对此很有想法。

还有如意说的很对,这是家事,家事李治就可以与民同乐,何乐而不为呢?也就同意了如意的建议。

这样在李治封后诏书十天之后并不是封后大典,而是皇帝娶皇后。

李治于永徽六年十月十九日下立武皇后诏书,而娶亲的黄道吉日在十天后的十一月初一日,这几天的时间太常寺已经把整个长安城装饰的张灯结彩,红绸高悬,长安城的百姓这几天津津乐道的也是皇上娶亲的事,上一次长安城因为一场婚事这么热闹还是荆王李元景之女嫁给房玄龄三子同台对垒新城公主嫁给长孙氏长孙诠的时候,但也肯定比不上皇帝新娶,随着皇上新娶的话题,皇上废后的事情也被人提起,百姓也就知道了王皇后的所作所为,知道了皇上废王立武的缘故,这就是如意的与民同乐,哪里仅仅是与民同乐?她还要把王皇后的罪责昭告天下。

在黄道吉日前如意出宫到了武家的宅邸,也就是现在杨氏和武顺居住的宅院,这时候的如意就是武家的待嫁女,一切像极了民间的嫁女之事。

李治的太极宫和武氏宅邸也都已经由宫人做好了礼乐仪仗的准备,就待皇上来迎亲。

这时候恰好留在武氏府邸贺兰氏众人没想到自己的运气会这么好,他们本来只是想要看望一下武顺,如果有机会就拜托武顺让皇后娘娘提携一下贺兰家,没想到在他们到了武府之后一直都没有见到武顺,只是从内院传来的消息说是武顺身体有恙,不便见客,就算是武顺的子女贺兰敏之和贺兰毓之也只是隔着一扇门和自己的娘说了几句话。

一开始这让贺兰家众人心中不虞,武顺作为贺兰家妇,贺兰家来人居然不见,什么身体有恙?不会是在摆谱吧?看不上贺兰家了?还好有杨氏赶紧从宫中返回武府多加款待,这样才让贺兰家众人脸色稍稍好看。

后来在听说自己有机会参加皇后娘娘的亲事的时候更是兴奋异常,与有荣焉,心中对武顺的一些不满也就烟消云散。

如意在到了武府的时候也是在准备亲事的百忙之中见了贺兰家众人,这对贺兰家众人更是不虚此行,尤其是如意提到从此以后贺兰敏之和妹妹毓之可以留在长安自己会多加照看,贺兰家就明白皇后娘娘这是要提携自己的外甥了,这自然是好的,因为贺兰敏之也是贺兰家人,有他在中间连接贺兰家和皇后娘娘的关系这自然求之不得。

娶亲当日,宫内和宫外都开始进行婚事的准备,这一套程序就是老百姓娶亲的过程,只不过比之老百姓要极其之隆重。

宫内的娶亲队伍李治委派的是司空李绩和侍中于志宁作为正副使,李绩是明确支持李治废后之人,于志宁是李治的太子太傅,虽然没有明确支持李治,但也一直保持中立态度,这时候也就有了副使的身份,二人乘车持节,带领娶亲仪仗,庄重的来到了武府。

然后先是由李绩宣读了李治的封后诏书《立武贤妃为皇后诏》: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宫......

正是李治亲自为武皇后所书的立后诏,现在当众宣读,就是代表皇后娘娘的册封仪式。

册封仪式完毕后再是副使于志宁为武家送上“鸾书”。(鸾书就是婚书,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被称为“鸾书”、“凤书”,是古代人们在结婚时使用的文式,婚书一般由男方父母或者尊长向女方父母或尊长致送的具有一定格式的书信。唐代不但有婚书,还有和离书: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在李治迎娶武皇后的婚事中就是正副使李绩、于志宁作为尊长为武母杨氏送上李治的婚书:昔开辟鸿蒙,物化阴阳,万物皆养,唯人其为灵长,盖儿女情长,书礼传扬,今成婚以礼,见信于宾......(网摘)

于志宁宣读婚书之后,武母杨氏接过了于志宁的婚书,此时武皇后姿容悦色、仪态万方,此刻她就是这天下第一新娘。

随行的司仪宫娥开始为她带好凤冠,穿上凤袍,所谓凤冠霞帔,面北而立。经过宫娥的一阵忙碌,武皇后遥向皇宫行礼拜谢“臣妾谢皇上之恩”,然后接过了李绩双手奉上的封后诏书和皇后凤印。

在如意接过诏书和凤印的时候李绩高声喊道:“臣等见过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千岁千千岁。”李绩、于志宁等一众从官跟着行礼。

然后是宫女、太监们“宫婢见过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千岁千千岁。”

再然后是没有身份的普通人,包括武家的人和贺兰氏,还有一些府外百姓皆是高呼:“庶民见过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千岁。”

这时候来参加妹妹亲事的武家众人也见到了贺兰家的众人,才知道大妹武顺的儿子贺兰敏之、女儿贺兰毓之以及一众贺兰家人都住在武府,这是他们都没有的待遇,作为武家的人没有资格住进武府,身为外人的贺兰家却有资格?

武家众人,尤其是武家大伯武士棱得知此事后尤其不满,武府,武府,没有武家男人算什么武府?武顺一个外嫁女一直住在这里成什么体统?就算是赡养杨氏也是武家兄弟的事,用不着武顺。

现在武皇后的婚事武士棱不便多说什么,但他已经在思考事后怎么跟杨氏说明白这件事,武士棱看着这一处大宅院认为这就该是武家人的,不能让外人鸠占鹊巢,武士棱还是有一定危机感的。

虽然整个武府都是喜气洋洋,但也有人没有参与其中,怀着孕的武顺身体有恙,不敢露面,贺兰家来人,自己的儿子女儿她都不敢见,怎么敢见这么多人?

还有就是三妹武青蝉,陪在她身边还有一人,是跟着苏定方西域一战归来的郭孝慎,青蝉因为害怕别人知道皇后娘娘的妹妹是个瞎子,可能会影响姐姐的名声:“皇后娘娘的妹妹是个瞎子”,并且武府今天大家都在忙,青蝉怕自己出来给大家添乱,也就躲了起来,只能远远的看着姐姐,郭孝慎一直陪在青蝉身边。

武皇后挑目四顾道:“众位平身”。

从这一刻起她就是名正言顺的武皇后。

礼毕之后,武皇后乘坐鸾驾随着两位迎亲大使浩浩荡荡的开始回宫,在回宫的路上,鸾驾外是此起彼伏的“皇后娘娘”的呼声,如意也是呼应着喊声四处招手,这一场迎亲算是为武皇后赢足了声望。

文武百官此时则在肃义门齐集,准备迎接新皇后娘娘,李治也在那里等着自己的新娘。

在李治等到武皇后的时候,大臣们开始向皇帝皇后行礼,武皇后即使站着也能一览无余的看到跪伏在地上的文武百官,此时她才知道原来看着高高在上的男人跪在地上是这种感受,这是皇后永远不可能体验到的感受,因为百官可以跪皇上,却不用跪皇后,武皇后俯瞰着众臣,心中升起了抑制不住的心潮激荡。

从初入宫廷的小宫女到现在的皇后娘娘,从十三岁到三十一岁,十八年,这个女人五入大明宫,太宗朝二入,李治朝三入,一步一步,几度生死,走到了无数女人做梦都难以触及的至高位置,心中慷慨谁能言说?

在皇帝娶亲的几天后,李治决定去昭陵祭拜自己的父皇和母后,毕竟册封了新皇后,祭拜是应有之理,这是把新皇后纳入李氏的祖辈眼中。

并且还因为最近和老臣们斗得比较紧张的原因,李治还想祭祖外加散心,也就打算在外边放松一段时间,如意正好“有事”,也就同意了李治的想法。

算算时间武顺怀孕已经差不多到了日子,如意一直没有太好的机会,毕竟宫中耳目众多,如意怎么能保证武顺能瞒得过所有人?能躲出去也算是机会。

于是在祭祖的前一天如意乘坐自己的鸾驾出宫,再回宫的时候武顺就偷偷地藏在了车驾上,这时候的如意也是大肚子的皇后,乘坐鸾驾没人会觉得奇怪,这样武顺就能不知不觉的跟在如意身边。

到了祭祖出发的时候,武顺穿着宫婢的衣服就陪着皇后娘娘一起上了鸾驾,皇后的鸾驾很大,完全容得下两人,甚至三人。

赶巧的是,就在李治将要去祭拜昭陵的途中,在离开长安城之后,武顺的肚子就开始有了反应。

当时如意和武顺都是一愣,不会这么巧吧?现在就要生孩子了?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武顺的肚子反应越来越明显,武顺和如意不是没有生过孩子的女子,两人都已经各自生过两个孩子,对此也算有经验,直到自己难以维持的时候,如意马上扶着姐姐艰难的换了二人的衣服,这样如意就成了穿着侍婢衣服的宫女,武顺成了大肚子的“皇后娘娘”。

这时候李治祭拜的队伍还走在前往昭陵的路上,天色也已经见黑,只是还没有到驻营的地方。

如意眼看姐姐已经疼痛难忍,于是心一横,打乱了自己的头发,让自己显得披头散发,然后走出皇后鸾驾喊道:“皇后娘娘肚子疼,应该是快要生了,医妇,医妇赶紧过来。”然后低头摸进鸾驾。

如意这一嗓子惊吓了很多人,皇后娘娘快要生了,这句话足够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一时间竟然都忽视了这个喊话的侍婢长得什么样,只知道她是皇后娘娘身边的侍婢,尤其武顺和如意姐妹两个长得本来就有些相像,这也是如意敢这么做的底气,虽然也是在赌,好在真的没人注意到她。

听说皇后娘娘要生了,刚刚还在行进中的队伍马上就停了下来,这哪还有时间走到驻营地,只能就地驻营。

李治听到“宫女”的喊声的时候也是赶紧在内侍监的搀扶下走了过来,这时候两个医妇都已经上了皇后的鸾驾,二人没有注意到躺在车上的人是不是皇后娘娘,不是皇后娘娘还能是谁?就算是她们想看也不一定能看清,因为灯光较昏暗,还有就是武顺因为肚子疼身上脸上都是汗,她和披头散发的如意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医妇没有看皇后娘娘的脸,而是直接看向了躺着的皇后娘娘的下身,其中一位医妇道:“已经见红了,皇后娘娘马上就要生了!”

另一位医妇也是点头认同,马上走出鸾驾道:“赶紧准备热水,皇后娘娘要生了。”

这时候正好李治走了过来,内侍监马上接过了统筹的工作,喊道:“准备热水,就地驻营,为皇上取来胡凳!”

跟随皇上出行的有随行的御厨,自然带着炉火和水源,热水不是什么难事,马上就被准备好拿了过来。

然后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的看着皇后娘娘的鸾驾,天色也已经从见黑彻底黑了下来,侍卫们都已经举着火把把这里照的灯火通明,御厨们也开始准备晚饭,只是不知道皇上有没有心情就食。

鸾驾内,如意低着头坐在姐姐的身边,时不时用沾湿的毛巾盖在武顺的额头上,一来是照看武顺,二来是掩盖武顺的脸,以免被医妇认出来不是皇后,实际上医妇的注意力不在这里,她们认为生孩子的就是皇后娘娘。

李治坐在鸾驾的不远处,此时营帐已经搭好,但李治还是坚决坐在这里,因为“皇后”在鸾驾上生孩子。

气氛越来越紧张,好在武顺不是什么初次生育,生孩子也不太难,在大家还在等的时候就是一阵洪亮的婴孩的啼哭声,大家咽了一口气:皇后娘娘生了。

还不等李治走到鸾驾旁边,里面马上就有一个医妇抱着一个婴儿走出鸾驾高兴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皇后娘娘为大唐开枝散叶,是一个皇子。”

李治高兴的抱过自己的儿子看着,然后问:“皇后现在怎么样?”

医妇道:“皇后娘娘安然无恙,只是因为生皇子有些疲惫,宫婢正在为皇后娘娘清理身子。”

李治这时才心安。

内侍监见状赶紧喊道:“奶娘呢?奶娘赶紧过来为皇子哺育。”不管是医妇还是奶娘,这都是事先准备好的人。

奶娘们闻言也是赶紧过来接过李治手中的皇子,李治不舍道:“你等要悉心照料皇子。”

奶娘们惶恐道:“是皇上,奴婢遵旨。”

这时候另一个医妇也走出了鸾驾,皇后产后的身子她已经清理完毕,然后“皇后娘娘”说自己累了,想要休息,只用留下身边的婢女照看她就行,医妇也就走了出来。

医妇走出来后鸾驾内传出了皇后的声音:“皇上,臣妾累了,想要先歇息了,臣妾刚刚生完孩子,面色疲倦难堪,就不面圣了。”

李治闻言点头道:“皇后是该休息,你放心,皇儿朕一定会照看好。”

内侍监知道皇后生子的事算是平安渡过,马上安顿侍卫在鸾驾旁边生火,不要让刚刚生了孩子的皇后娘娘着凉,产后正是虚弱期。

内侍监不知道鸾驾内的武顺和如意也是深深咽了一口气,她们也算是平安渡过了生子之事,这件疯狂的,世人不敢想象的,涉嫌欺君的,瞒天过海的,偷天换日的,惊心动魄的生孩子,只是躺着的武顺眼角淌过一滴泪,因为生孩子的是“皇后娘娘”,不是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经年烈酒

匪他思春

别那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