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225章 人会有好人和坏人 缘会有良缘和孽缘

第225章 人会有好人和坏人 缘会有良缘和孽缘

谣言虽会伤人,但真相才是杀人的快刀,谣言口说无凭会止于智者,真相却不是每个人都想面对。

德妃密令长孙祥和高履行散布武皇后姐姐武顺在后宫魅惑皇上的谣言,意在中伤武皇后的名声,打击武皇后在后宫的威望,这对她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堪称本小利大回报率高,因为造谣只要一张嘴,武皇后想辟谣却需要跑断腿还不一定有用。

德妃却不知道自己歪打正着差点击中武皇后真正的破绽,而武皇后也是做贼心虚,害怕武顺和李贤的秘密被外人知晓,德妃是不敢想,武皇后是不敢赌,所以武顺就被“默契”的送出了宫,德妃达到打击武皇后颜面的目的,武皇后清楚了自己身边存在的隐患。

但武顺毕竟还是武皇后的姐姐,她这样算计自己的姐姐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于心不忍,也就把怨气算在了德妃的头上,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武顺身单力薄,论心思哪是妹妹的对手,再说了让她出宫是李治的圣旨,她不敢不从,可是她心中又放不下李贤,以及自己一双儿女的将来,千思万念之下倒让武顺想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自己不能进宫不代表自己身边的人不能进宫,比如自己的儿子贺兰敏之和女儿贺兰毓之,现在不正好可以让他们进宫照顾李贤?顺便还能联系三人的关系,想来妹妹不会不答应自己这个请求。

于是武顺马上找来自己的儿女开始教导他们,二人还在疑惑武顺想要让他们干什么,武顺不敢说出自己的目的是让他们进宫照顾“弟弟”,只说自己以后不方便进宫,以后就是他们兄妹二人进宫作为一家人听后皇后娘娘的吩咐,这样皇后娘娘用人也放心一些。

之前贺兰敏之和贺兰毓之几次想要进宫都被武顺拒绝,因为武皇后初登后位,武顺害怕他们进宫不知深浅给武皇后惹出不必要的祸端,也是给自己惹祸上身,现在她没有办法进宫,只能从敏之兄妹二人身上想办法,这也是武顺没办法的办法。

不过武顺还是在敏之兄妹二人进宫之前告诫了他们进宫的一些需要注意小心的事,比如礼节,还有就是不要乱跑,要听从皇后娘娘的吩咐。

这听的兄妹二人一阵热血沸腾,之前在洛阳贺兰氏家族的时候,兄妹二人生父贺兰安石死的早,没有了父亲在背后撑腰,兄妹二人多少都会有一些胆怯,因为腰板不硬,直到近两年,兄妹二人看着来自长安的高头大马把自己的外婆和娘接走,说是宫里的昭仪娘娘是自己的姨娘,外婆和娘都是去长安见姨娘。

贺兰兄妹二人作为一个小孩子哪里知道宫里的昭仪娘娘是什么身份尊贵的女人,只知道自己在长安城还有一个姨娘是皇上宫里的昭仪娘娘,更重要的是长安城。

长安城,即使是身在洛阳的小孩子也知道这座天下都城,因为洛阳和长安的商旅往来不绝,同时也会带来长安的消息,极大,极繁华,极壮阔,看一眼就不虚此生,这是见过长安城的人对它的一致评价。

贺兰家族中也会有一些人到过长安,对长安的自然也是一片盛赞之情,贺兰敏之兄妹只能从这些人口中听到来自长安的只言片语,但他们是没有机会一睹长安的盛况,所以在别人口中诉说长安的时候他们也只能羡慕,再者就是缠着娘亲武顺说一说长安的风景,因为他们知道娘亲武顺在长安生活过很多年。

武顺无奈之下只能说着自己记忆中长安的样子,实际上她对长安的印象也并不深刻,虽然武顺是出生在长安城,武士彟当年还是工部尚书。但在武顺一岁多的时候,也就是武皇后出生之后武士彟便前往扬州任职,一岁的武顺就跟着父母离开了长安,然后武士彟历任扬州都督,豫州都督,利州都督,到最后的荆州都督,武顺一直跟着父母颠沛流离,虽然她算是一个长安人,但实际上并不知道长安长什么样。

直到武士彟病逝后,然后归葬故里并州,武顺母女四人后被武家兄弟欺辱赶出武家,无奈之下武顺又跟着武母杨氏投奔自己的舅舅杨师道,这才回到了自己离别十几年的故乡长安,武顺也是在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才开始认识自己出生在这一个巨大的城池,当时她也感到很震撼,所以她能体会到儿女对长安的好奇和向往,可是换句话说,谁对长安不向往呢?

只是武顺也并没有在长安生活很长时间,在她到了长安之后,按照原本的计划是她要嫁给世伯李绩家的二儿子李思文,这是武士彟和李绩早年定好的娃娃亲,只可惜武士彟死的早,还没有来得及为女儿操办婚事,武士彟一死,武家落魄,李家也就退了婚,可是武顺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没有选择之下这才由杨师道安排嫁给了贺兰安石,这么一算武顺又在长安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又过了十年的时间,武顺再次到长安城是为了接自己的娘来洛阳。因为先帝驾崩,妹妹作为后宫的才人被安置在感业寺,武家可谓再失势,武母杨氏又被武家兄弟赶出了家门,杨氏又成了无家可归之人,此时舅舅杨师道也已经去世,杨氏没有了去处,只能投奔自己的唯一有安身之所的大女儿武顺,杨氏不投奔自己的大女儿投奔谁呢?二女儿进了宫,又到了感业寺,小女儿是个瞎子,只能跟自己在一起生活,这才有了武顺再到自己出生的长安城,但也只是接到杨氏之后就离开了长安,所以武顺算什么长安人?只是一叶浮萍罢了。

可以说武顺对于长安来说也并不熟悉,甚至也没有一丝很好的记忆,她只能勉强的告诉子女长安的模样,也很少提及他们还有一个姨娘在长安,贺兰安石死的早,贺兰敏之和贺兰毓之兄妹只有她这个娘可以依靠。

但命运无常,等到他们看见了来自长安的高头大马,武顺才知道身在感业寺的妹妹不知道何时已经再进宫成了皇上的昭仪,贺兰兄妹也知道了自己有一个在皇宫中做昭仪娘娘的姨娘,他们才知道自己和长安居然近在咫尺,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命运的转折,他们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良久的长安,并且可以生活在这里,而不再是在洛阳城被欺负的没爹的孩子。

所以兄妹二人和自己的娘一样,也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来到了长安城,只是他们此时的境遇和当年的武顺相比那就是天差地别,因为他们的姨娘已经从武昭仪一路狂奔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娘娘,有一个姨娘是皇后娘娘,这是何等的光耀。

现在他们听着武顺的教导,想着自己以后就能进宫,也就更是兴奋,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能进宫的那必定是大人物,有权有势的大人物,自己现在也有机会成为这其中的一员,这怎能不兴奋。

说着说着武顺就说到了李贤的身上,武顺告诉贺兰敏之兄妹二人李贤还小,他们平时一定要照顾好李贤,李贤每天什么时辰吃了什么,今天做了什么事都要回来告诉自己。

妹妹贺兰毓之不明白娘为什么要慎重的嘱托自己做这些事,这都是宫里的尚宫女官和嬷嬷做的事。

武顺眼色一横,厉声道:“如果你们不愿意听娘的话,那就不用再提进宫的事。”

贺兰毓之哪里见过温婉的娘这么发脾气,明明刚刚还是好好的,一提到李贤的事马上转眼间就变了态度,也就不敢再言语。

一边的贺兰敏之则是眼神莫测的看着自己的娘,贺兰敏之不是妹妹贺兰毓之,他知道了一些妹妹不知道的事,只是他现在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

武顺则是继续说着兄妹两照顾李贤需要留心的事,而没有注意到儿子莫名的神色。

只是没有人知道武顺的这么一招曲线救国却救出了一段真正的孽缘,不只是孽缘,也算是因果,以后结出的果都有迹可循,这是后话。

李治第一次在武皇后的立政殿见到贺兰敏之兄妹的时候,二人还都是十几岁的年纪,贺兰敏之已是以为形象英俊的少年,而看到贺兰毓之的时候李治几乎一愣,笑着道:“她的长相似乎跟皇后有些相似。”

武皇后看着贺兰毓之,自己的这位外甥女,姐姐的女儿,样貌和自己还真是有许多相似处,尤其是自己十几岁的时候。

武皇后笑着道:“皇上好眼光啊,臣妾姐姐的女儿就跟臣妾留着一样的血,跟臣妾长得像也是应该的,只是时间过得真快,臣妾现在也三十二岁了,而毓之还是臣妾十几岁时候的模样。”

李治这才笑着点头道:“时间的确过得很快,不过朕还是喜欢皇后现在的样子,母仪天下自该有母仪天下的样子。”

说完宠溺的看着武皇后。

第一次见到皇帝的贺兰兄妹二人则是偷偷地抬眼看着高不可攀的皇上和皇后姨娘,尤其是贺兰毓之,在李治说她长得像武皇后的时候心中也是一喜,这是与有荣焉。

二人在见过李治之后就很快退出房间,李治让内侍监安排人好生照顾兄妹二人,对于武顺被逐出宫之事李治对武皇后还是有一些亏欠,能补偿在贺兰兄妹二人身上也算是弥补一些亏欠。

内侍监带贺兰兄妹二人走后屋内只留下了李治和武皇后二人,李治还有一些政事想要跟武皇后商议,这在早年太宗皇帝也是这么和长孙皇后商议的,李治小时候被长孙皇后养在身边也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习惯。

李治向武皇后说到了自己想要再对西域突厥动兵的想法,上一次以程知节为首,苏定方和王文度为辅,三将出兵西域之事李治就是一意孤行,力排众议,这才有了这一战,但在大唐先赢两场的情况下,王文度矫诏致使唐军西征一事功亏一篑,归朝后虽然王文度被治罪,程知节也被牵连,但战事结果已经不可改变,突厥阿史那贺鲁部依旧是大唐不可忽视的敌人,李治一直铭记于心。

李治说起此事武皇后也记着,因为王文度之所以会矫诏就是因为此战是李治和朝臣们的一个赌局,当时李治想要立自己的儿子李弘为太子,而朝臣却希望立王皇后支持的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为太子,难以决断之下这才有了这一战,所以在战事中,代表王皇后出马的王文度见代表李治出马的苏定方屡立战功,怕输了在朝堂的“赌局”,这才有了矫诏一事,虽然王文度此举是白费力气,到最后不但他自己输给了苏定方,王皇后也是输的一败涂地。

现在李治又提到了西征突厥的事,现在李治和之前的处境已经大不同,他相信朝堂上会少很多的掣肘,并且李治的想法是这一次西征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那就是以苏定方取代当初的程知节为主将,此战由他全权负责,李治相信自己的眼光,他相信苏定方,要知道苏定方可是由自己一力发掘的人才,而不是父皇给自己留的遗臣,不是父皇的恩泽。

说起西征一事武皇后忽然有了一个顺水推舟的想法,说不定正好能接着这一战的机会报此前德妃造谣的一箭之仇。

武皇后道:“皇上想要对西域突厥人出兵自无不可,但臣妾还有一点想法想要告知皇上。”

李治道:“何事?皇后可说。”

武皇后道:“是攘外必先安内之事。”

李治道:“怎么攘外必先安内?”

武皇后道:“臣妾说的是此前有人谣言非议皇上之事,若是再有人造谣生事,蛊惑人心,只怕会动摇军心,为西征突厥之事生不利。”

李治明白武皇后的想法,之前他也的确被谣言困扰,就算是自己已经把谣言的另一个人逐出宫,但李治依旧感觉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虽然他知道谣言从何而来,内侍监早就调查出了谣言可能得出处,但无凭无据就算李治是皇帝也无可奈何。

武皇后接着道:“谣言一事还不是有一些宵小想要影响皇上的颜面,就算臣妾不说皇上也该猜测到是何人所为,这是他们对皇上“还政于朝”的不满,有些人权力在手中抓的时间久了自然不想放手,可是他们却忘了这权力本就是属于皇上的,他们只是被先帝委托的顾命之臣,他们本该辅佐皇上,但有人却想窃取皇权,皇上,臣妾听说朝中的某位重臣举贤不避亲,家族中已经有多人官居四品以上,儿子皆任要职,族中子弟乃至祖孙也都门荫不断,坊市都有流言蜚语说是:朝重臣,独一人,一门高官数十人,遍布京华各衙门。”

武皇后越说李治的脸色越难看,什么朝重臣,独一人,这说的不就是长孙无忌吗?

武皇后看着李治的脸色继续“小心翼翼”的道:“这些话虽然是流言蜚语,但它的影响也不可小觑,陛下兴办科举取士就是要唯才是举,知人善用,现在却有人散步这样的留言,臣妾却以为这些谣言是有人在刻意针对监国大人,监国大人与国有功,门荫些许子弟也是情理之中,但陛下也要顾忌天下人的悠悠众口,毕竟这些受门荫的人也是良莠不齐,就是他们凭白玷污了监国大人的名声,比如那些在朝堂上贼喊捉贼之人,陛下以为呢?”

贼喊捉贼?

李治自然也知道武皇后说的朝堂上贼喊捉贼的人是谁,不就是一边散步谣言,一边假惺惺说追究谣言的长孙祥和高履行等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拙劣的表演早就被李治看透,武皇后说得对,这些被门荫的人的确良莠不齐,是该整治一番,给他们一些教训。

李治道:“皇上有什么想法?”

武皇后道:“为了避免这些人继续败坏监国大人的名声,臣妾建议陛下把这些人委派出长安去各个州府历练一番,这样也好让他们知道处置政事的不容易,而不是上嘴唇碰一下下嘴唇,不是今天弹劾,就是明天谏言,好像皇上治理天下都要看他们的脸色,是该让他们体验体验事必躬亲的道理了。”

武皇后一番话说到了李治的心里,武皇后说是怕监国大人的名声被这些人败坏,实际上还是要清除这些对李治在朝堂上的掣肘,朝堂上尽数是长孙无忌的人李治不就得看他们的脸色?不是弹劾就是谏言,自己好不容易贬谪了一个褚遂良,但现在上还有韩瑗来济,中还有长孙祥,高履行,至于下那就更多。

这一次正好借着出兵西域的机会清理一番,武皇后的确找到一个好机会,李治也开始琢磨这件事应该怎么安排才合适。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经年烈酒

穿越两界的杂货铺

婚后动人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替嫁多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