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重臣,独一人,一门高官数十人,遍布京华各衙门。
这就是武皇后给长孙无忌准备的流言。
要不说武皇后看不上德妃其人呢,就算她被德妃散步的谣言中伤武皇后也嘲笑德妃小家子气,只会拿那些家长里短、男女欢爱之事做谣言,顶天了说自己一个秽乱后宫,在武皇后的眼里,德妃甚至比不过王皇后,王皇后还能靠自己一己之力维持自己的皇后之位十多年,虽然最后还是输给了自己,但德妃徒就是有虚名而已,只是因为她姓长孙,所以她才能在宫里颐指气使,谁都会让她三分,可是德妃自己却是不如王皇后的,可笑的是长孙无忌当初还想用德妃作为取代王皇后的人,长孙无忌实在是看走了眼。
武皇后只说是长孙无忌看走了眼,却不知道并不是德妃的手段不高明,谋略不高深,而是因为德妃的对手是武皇后,这个堪称千古唯一的女人,德妃就算再有本事又怎么会是武皇后的对手?德妃或许有不如王皇后的地方,但强大的出身背景足以弥补这些不足,所以当初王皇后明知道德妃进宫的意图就是为了取代自己她也敢怒不敢言,形势比人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话回正题,李治被武皇后的话说到了心里,他管不了什么流言,但他知道自己在朝堂上面对的阻力,而阻力的源头不只是这:朝重臣,独一人的长孙无忌,还有长孙无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诸多长孙氏以及和长孙氏有勾连的大大小小的家族,说大大小小都有些不合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宰相门前七品官,能和长孙氏有关系的就没有小家族,这些人才是自己在朝堂的掣肘,也是日夜困扰他的问题,现在武皇后说是把这些人放出去“历练”一番,这不就正合李治心意?
李治马上就问武皇后“计将安出”?
武皇后笑着问道:“臣妾几天前听闻陛下说某些州府又闹起了匪患?”
李治一愣,匪患?这不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唐疆域无界,哪还能没有几处匪患?所以李治几天前只是随意的对武皇后提了一嘴就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现在武皇后又说起是何意?难道破局的良策就在这不起眼的匪患之中?
武皇后道:“陛下可是想要出兵西域?”
李治不解道:“这是朕刚刚与皇后说过的事,这是自然。”
武皇后道:“那想必陛下明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李治有些无语,这么浅显的道理他自然懂得。
武皇后笑道:“既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臣妾听说我大唐的几处产粮重地都在闹匪患,这可如何是好?匪徒滋扰当地百姓就不说了,万一影响了陛下的西征之事,只怕到时候对西域突厥一战会功亏一篑,臣妾要提醒陛下注意这点问题,所以陛下是否在派遣苏定方将军赴任西域的同时,也该派遣得力人手去治理解决匪患?”
原来如此?
武皇后的一番言论可把李治说了个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心服口服,居然还可以这样安排?
事不宜迟,李治马上把内侍监喊了进来,让他去紫宸殿把自己的奏折拿过来。
内侍监虽然不知道李治什么意思,但还是疑惑的看了武皇后一眼,他感觉李治这么做问题还是出在武皇后身上,武皇后看着内侍监看自己也是略微点头道:“有劳内侍监大人了”。
内侍监连声道:“不敢,不敢,皇后娘娘折煞老臣了。”
不消一会的功夫内侍监就抱着一堆奏折送过来,李治就可是在一堆奏折中挑选起来,在挑选了几份之后就递给了旁边的武皇后道:“这几份都是关于匪患的奏折,皇后觉得哪里应该最先治理?”
武皇后拿过奏折一看,然后挑选了其中的两份道:“益州匪患,扬州匪患,这两个地方可是我大唐重要的农桑要地,只可惜距离长安太远,陛下就算有心管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应该派遣信得过的重臣前去治理,陛下以为如何呢?”
李治一听,拿过奏折一看,这两个地方武皇后选的挺好,就两个字:够远,自己想要斩断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再像贬谪褚遂良一样贬谪谁,不然今天贬谪,明天贬谪,闹得人心惶惶也不好,派遣重臣前去治理匪患刚刚好。
下定主意之后李治又把内侍监叫过来,让他亲去吧这两份奏折交给李义府和许敬宗,其余不用说,李治相信李义府二人必定能闻弦音而知雅意明白自己的意思。
内侍监领命而去。
安顿好这里的事李治就想起了自己和武皇后的大儿子李弘和二儿子李贤,他要悠闲地看儿子承欢膝下了,武皇后说二人应该在花园里,自己的娘和姐姐的儿子贺兰兄妹在照顾。
然后李治和武皇后同去后花园。
第二天的朝会李治先是说起了自己想要继续上一次对西域突厥阿史那部一战,解决上一战的未竟之功。
诸多朝臣见李治又说起了打战的事都是眉头一皱,尤其是长孙无忌,他一直以为李治都是一个仁儒的皇帝,可是怎么就这么能打战?
可是打战得有人吧,上一次对突厥人一战是程知节带领苏定方和王文度,这一战李治会用谁呢?只怕还会是苏定方,长孙无忌看向了站在朝臣中间略后面的苏定方。
苏定方自从上一次对突厥人一战归朝嘉奖之后就被李治留在了长安,没有按照惯例回到辽东的老部队或者升职到其他大营,他才知道李治把他留下是想要二战突厥。
果然李治不等朝臣询问内侍监马上站出来道:“苏定方接旨。”
苏定方马上站出来道:“臣苏定方接旨。”
内侍监道:“皇上有旨,现擢升苏定方为西域伊利道行军大总管,全权负责大唐对西域突厥阿史那部一战,钦此。”
伊利道行军大总管,这是苏定方的新职位,上一次对突厥一战,这个大总管还是程知节,苏定方和王文度都是副总管。
但是程知节主战不利,被王文度矫诏蛊惑,最终导致此战无功而返,王文度因矫诏获罪,程知节也被牵连,现在唯一在战役中有功的苏定方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大总管,这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没人因此感到意外。
更主要原因还是苏定方的功劳都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想当初李治无人可用只能殿外选将,在他选中在中郎将的位置上二十五年都籍籍无名的苏定方的时候,朝臣们还想看李治和苏定方这两个人的笑话,还说苏定方是什么铁郎将,铁打的中郎将,但苏定方用两次胜战击破了所有人对他的质疑和嘲笑,让所有人对他心服口服,这就是武将,凭本事吃饭,你能打,有真本事,大家就服你。
可是打战不是一个人的事,李治只任命了苏定方一人,这能行吗?
长孙无忌还是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他还想对李治说一句国虽大好战必亡,来劝诫李治要慎战。
李治不悦的看向长孙无忌,每一次自己想要做点啥长孙无忌必定和自己唱反调,然后问苏定方监国所言可有应对?
苏定方道:“臣也有副将二人,一人是臣的学生裴行俭,在上一次对突厥一战中裴行俭也是立功在身,另外一人是自己当时就发现的人才,是西域边军中的一员,对西域很是了解,名叫郭孝慎,适合副将一职。”
苏定方想用裴行俭和郭孝慎二人为自己的副将。
李治让他做伊利道大总管对突厥一战,苏定方怎么会没有自己的考虑?自己的学生裴行俭有才学,苏定方了解,郭孝慎则是在西域前线多年,在上一次突袭突厥大营的时候又甚是勇武,苏定方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一次就一并安置在身边听用。
李治看苏定方有了自己的安排向长孙无忌道:“监国对此可还有疑问?”
长孙无忌退下没有。
长孙无忌没有但有人有,李义府和许敬宗联袂站了出来道:“皇上,臣有事上奏。”
李治低眉嘴角一动道:“何事?”
李义府道:“臣启奏皇上,是多地匪患屡治不绝的事,此事早先已经有几位大人们说过。”
许敬宗赶紧出声附和,表示亦是匪患之事。
其实不用他说话朝臣们也知道他和李义府二人向来都是同气连枝,在朝堂上说啥私下必定已经商量好,只是匪患之事什么时候能没有?这也有必要他中枢六相之一的李义府李大人专门站出来说?李义府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种“小事”?
李治道:“匪患之事既然已经有大臣说过,那交由刑部处置即可,何必要朕再另行处置?”
李义府道:“皇上,本该如此,只是眼下匪患之事又有不同,若是寻常时候刑部联合都督府自然可处置匪患,哪怕时间慢一些也可逐步蚕食消弭匪患,可是现在皇上想要对西域用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臣只是担忧有些地方的匪患会影响到大军粮草之事,耽误了苏定方将军的兵事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治这才“哦”道:“原来如此,那你有什么想法,说说。”
李义府道:“臣建议着得力大臣前去重要地点主持清匪事宜,以解皇上,苏定方将军后顾之忧。”
李治询问道:“李爱卿说的有道理,你觉得何处是重要之地?”
李义府配合道:“皇上,扬州是水陆粮草重要中转之地,益州是重要农桑之地,这都是臣认为的重要的地方。”
李治装模作样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那朕就安排朝内的得力大臣代表朕前去治理,擢令,太常卿高履行为益州都督府长史,工部尚书长孙祥为扬州都督府长史,即日启程。”
李治说到这里朝臣们才明白这是皇上和李义府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什么匪患,什么后顾之忧,只怕皇上这是有仇必报,朝臣们可还记着前几天就是长孙祥和高履行拿着谣言说事,在朝堂上逼迫皇上把武皇后的姐姐逐出宫,这不皇上的有仇必报就来了。
从表面上看,高履行和长孙祥,一个太常寺卿,一个工部尚书,这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人物,在朝堂上也是仅次于中枢六相,往上一步就是出将入相。
而扬州和益州也是大唐的显要州郡,大唐的都督一般是由亲王在长安虚领,不实际到任,而长史名义上是州府都督的副职,实际上却是治理州府的执行人,权势不亚于三品朝官,就像是大唐的军神李靖也做过扬州长史,他之后继任扬州长史的就是武皇后的爹武士彟,也是从工部尚书做的扬州长史,然后因为“善政”才成为扬州都督,可以说也算政绩卓著,更别说后来还做过豫州都督,利州都督,直到大唐四大都督之一的荆州都督,所以李治这么安排高履行和长孙祥基本上可以说是平调,并不是降级他用。
并且李治还说了这是派遣得力大臣解决对西域用兵的后顾之忧,以确保粮草供应,这名义上还是重用。
可是朝臣们思来想去总觉得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只因为这二人的身份实在是“巧合”,一个人是长孙无忌的堂兄弟,一个是他的表兄弟,平日里堪称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皇上这么做是不是有点想要剪除长孙无忌羽翼的意思?要知道长久以来皇相之争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从太子人选更换到废王立武的皇后娘娘之争,朝臣们知道根源就是皇相之争,包括褚遂良被贬谪,可是现在皇上又要对监国大人的左膀右臂下手了?
不知道权倾朝野的监国会如何应对?
所以朝臣们在李治下旨之后都把目光看向了长孙无忌,现在也只有他能够阻止此事。
长孙祥和高履行也是用目光凝视着长孙无忌。
只可惜长孙无忌并没有做出大家期盼中的阻止,而是再一次选择了无动于衷,大家可以看出长孙无忌的纠结,矛盾,这在喜怒不形于色的长孙无忌身上是很少见的情绪表现,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默认李治的安排,这就代表高履行和长孙祥明天就需要赴任扬州长史和益州长史。
二人皆是震惊的看着长孙无忌,之前宫里德妃传出来的消息说是长孙无忌背叛了长孙氏,背叛了陇西世族,二人心中还有一些犹疑,但从长孙无忌现在的表现来看,只怕德妃的猜测是真的!
在很多不知情的朝臣眼中长孙监国也变得越来越奇怪,似乎长孙大人困在了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中走不出来,被卡在了原地寸步难移。
没有了长孙无忌那朝堂上也就没人能阻止李治,所以苏定方再次西征突厥阿史那部,学生裴行俭和部将郭孝慎为辅,话说这两人到现在还是名不见经传,朝臣们并不知道这二人是谁。
还有就是皇上着朝堂得力大臣高履行和长孙祥前去益州和扬州治理屡治不绝的匪患,说是为了解决西征突厥的粮草之患,二者皆是即日出发。
长孙祥在下朝之后马上就写信给宫里的德妃,他要赶紧告知德妃这件事,还期望德妃万一有能力改变自己前去扬州的结果。
实际上德妃不等收到长孙祥的信就得知了朝堂上发生的消息,德妃虽然失宠,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德妃这点消息还是能探知到的,她听到消息之后马上就意识到这必定是武皇后所为,不然为什么是高履行和长孙祥去扬州和益州,这就是要断了自己的依靠,让自己成了无根止水。
德妃立马就跑到紫宸殿想要见李治一面,想要改变这个结果,劝李治收回成命,可是没有李治的命令德妃根本就进不去紫宸殿,她被侍卫们拦在了外面,德妃这时候才开始害怕,她真的害怕是因为她的原因李治才这样针对长孙祥,她跪地苦苦哀求见李治一面,她想要悔过,可是一直性格仁儒的李治在几次欺骗他的德妃面前少有的开始铁石心肠起来,德妃最后哪怕是哭的撕心裂肺也没有等来李治的见面,而是等来内侍监一句恪尽职守,公事公办,客气的把德妃娘娘送回寝宫,德妃才知道自己真的见不到李治了。
在德妃失魂落魄的被送回寝宫的时候也正好收到了长孙祥送进宫的信,德妃看着长孙祥信中想要她向皇上求情的事,德妃无端又狠心的又哭又笑起来。
武皇后自然也会知道这个消息,但她只是轻笑一声,德妃把她的姐姐赶出宫,那她就把长孙祥和高履行赶出长安,赶得远远的,皇后娘娘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