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231章 中书二令棋逢对手 皇帝陛下福无双至

第231章 中书二令棋逢对手 皇帝陛下福无双至

人世间最奇妙的东西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缘分,这叫命中注定,杜正伦和李义府就是两个有缘人,只不过是孽缘。

历史上的一些奸逆之臣,他们只是坏,并不是蠢,相反他们还是聪明才智之辈,因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的地位也是自己绞尽脑汁甚至舍生忘死谋来的。

就比如李义府这个人,李义府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的奸臣,即使是在奸臣这一个赛道,李义府也是出类拔萃,名列前茅,笑里藏刀的李猫其名堪称遗臭万年,历代文人墨客莫不以他为耻,但也不能否认李义府此人的才华。

李义府早年就因为文采斐然被太宗皇帝视作人才纳入秦王府的文学馆,在李治被太宗皇帝册封为太子之后,也因为李义府有文采成担任了李治的太子宾客一职,这是太宗皇帝看得上李义府,并且当时李义府和来济一时有“来李”之称,能有这样的盛誉李义府怎能不是一个才智卓著的人呢?

只是李义府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倒也不是他得不到重用,只怪太宗皇帝死的太早,李治自己又不能独挑大梁,所以在李治继位之后朝堂成为了监国长孙无忌的天下,李治也不能给对自己有教导功劳的东宫属官李义府谋得什么重要职位,一直做一个五品的中书舍人,和李义府齐名的来济反而已经出相入宰,人生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按照通常的逻辑,李义府作为李治的东宫属官,在李治即位后理应被重用才对,太子宾客,东宫属官,这本就是太宗皇帝在为李治提前准备自己的领导班子,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想要执政得心应手就得提前安排自己的朝臣,但长孙无忌没有给李义府这个机会,李治又无能为力,这对李义府怎么算公平?

如果此时李义府能一直以这样置身事外的超然身份告老还乡也不失为一桩美事,毕竟能跟大唐宰相来济其名,又辅佐过当今皇帝学习,哪怕没有做到位高权重的大官,但文臣的清誉还是有的。

只可惜李义府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最终选择了做“那个女人”的爪牙,成了李治和长孙无忌皇相之争的棋子,从此贤名和清誉就成了路人,李猫正式上线,用现在的话说李义府从此就开始“黑化”,只因李义府更喜欢权势多一些,而不是贤名。

这时候李义府可能会说一句“选择大于努力”,他如果不这样做怎么会有现在的飞黄腾达?怎么可能出相入宰?

同样,此时和李义府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也和李义府有着相似的命运,要不说这是他们两个的命中注定呢?

杜正伦能在前隋科举制刚刚创立的时候就科举入仕,也因为善写文章被太宗皇帝召进过秦王的文学馆,这就说明了他的能力值得太宗皇帝拉拢,不然他也不会被魏征在太宗皇帝面前的举荐,甚至用“其才能古今无比”这样夸张的赞誉,后来也把他安排成了李承乾的太子宾客,和李义府成为李治的太子宾客一个待遇。

当时的杜正伦在朝内也以干练通达著称,如果不是出了李承乾谋逆这种事,杜正伦也应该是李承乾继位以后皇帝领导班子中的一员,只可惜杜正伦自己不争气,李承乾也不争气,一个教不好一个学不好,结果杜正伦携家带口去越南生活了一段时间,让他领略了一下真彩云之南的风土人情,李承乾这个承载李渊,李世民二位皇帝期待的皇太子被贬为了庶民。

现在杜正伦和李义府又一同成为了李治的中书令和太子李弘的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可以说二人的仕途简直一模一样,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二人还有更奇葩的共同点,那就是睚眦必报。

杜正伦出身洹水杜氏,与京兆杜氏同出一祖,但支系较远。他曾请求与京兆杜氏同谱,就是把双方的族谱合订在一起,提升一下自己杜氏支系出身的身份,却被拒绝,杜正伦便怀恨在心。京兆杜氏的祖地名为杜固,相传此地风水极佳,因此杜氏才世代高门,杜正伦成为中书令之后就上书李治以疏通水道的名义建议朝廷开凿杜固,借此便破了杜固的风水,从此杜固一脉便一蹶不振。

巧合的是李义府也做过类似的事,李义府虽然姓李,但他的李姓出处没什么地位,甚至不如杜正伦的杜氏支系,在李义府飞黄腾达之后却非要说自己出身赵郡李氏,赵郡李氏出自赵国时的武安君李牧,这可比弘农杨氏的起源还要久远,也是广武君李左车的后代,是从战国就流传到隋唐时期赵地名副其实的千年望族,唐代又是一个看出身的年代,有一个名门望族的出身那就是位高权重的标配,不然杜正伦也不会想要攀附京兆杜氏,李义府也想攀上赵郡李氏的美名。

恰巧当时出身赵郡李氏的李崇德在朝内任职给事中,或许是迫于李义府的淫威,或许是李崇德也想和当朝宰相搭上关系,李崇德就把李义府纳入了赵郡李氏的族谱,成全了李义府出身名门望族的美名,只是后来李义府被李治贬谪,李崇德可能又觉得李义府配不上赵郡李氏,就把李义府从赵郡李氏的族谱除名,再后来李义府东山再起,为了报族谱除名之仇就给李崇德罗织罪名下了大狱,最终逼迫李崇德自杀的狱中,就像是他逼迫毕正义自杀在狱中一样。

所以杜正伦和李义府在人品上可以说五十步笑百步,要不说他们能聚在一块就是命运的安排呢,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李治能让他们一起做中书令也是无巧不成书了。

但问题是一山难容二虎,中书令作为三省之一中书省的首官,杜正伦和李义府同为中书令,那中书省到底该谁说了算?尤其还是在两个一样睚眦必报,文人互轻的人手中,这也就引发了二人在中书省的内讧。

在杜正伦看来,自己年纪比李义府大,资历比李义府老,在李义府做太子宾客之前自己早就是李承乾的太子宾客,自己还是科举举仕出身,而李义府只是被别人举荐出身,没有功名,所以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论个人能力,李义府必须居于自己之下。

在李义府看来,自己是皇帝应对长孙无忌的先锋,如果不是自己几次舍生忘死的冲在皇相之争的第一线,皇上哪会有现在和长孙无忌平分秋色的局面?甚至自己还算是武皇后娘娘的恩人,废王立武也是自己最先提出来,这是首倡之功,放在军阵上这就是“先登之功”,要知道对手可是王皇后,当然自己不是要皇上和皇后娘娘知恩图报,但不可否认自己是皇上的有功之臣,所以这才成为了皇上面前的肱股之臣,你杜正伦算什么东西?皇上“打天下”的时候不见你出力,这会儿在自己面前倚老卖老,大家同为中书令,你凭什么压我一头?论功劳也该是自己在上才对。

本来杜正伦和李义府二人不睦也就是中书省自己内部的事,可是李治私下敲打李义府的事却让李义府多想了一些,他不知道是谁用密折弹劾他,他问了李治却没有告诉他,自然而然之下李义府就认为是杜正伦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用密折弹劾自己,这就更加引发了二人之间的暗斗。

杜正伦也发现李义府开始对自己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是鸡骨头里挑刺,各种找事,连最起码得表面文章都不做,之前还虚情假意,虚头巴脑,虚与委蛇的二人算是直接撕破了脸皮。

为了坐稳自己中书令的位置,两个一样睚眦必报的人几乎同时开始了自己的除敌计划,都想要除掉对方。

在长安的八月多,苏定方大胜处木昆部第一波胜战的捷报送回朝堂的时候,李治还想和朝臣们显摆一下自己这个皇帝的战略眼光,让他们看看苏定方的战绩,尤其是长孙无忌这些不想自己出兵的老臣们,李治就是要扬眉吐气。

李治在朝堂上宣布这个好消息的时候还想整个长安城大庆三天,可是很快就被人破了冷水,先是长孙无忌站出来道:“皇上,今年入夏以来,关中等地雨水极少,只怕会影响今年的农桑收成,老臣以为农收减产之事已经不可避免,所以还是希望皇上早做打算和安排才是。”

长孙无忌一句话就把李治说了个不高兴,关中等地今年的雨水的确较之往年少了很多,朝臣们已经几次在朝议上提起这件事,李治也知道农收减产会成为问题,可是李治又能怎么做?他又不是龙王?还能管着关中下雨不下雨不成?现在自己说苏定方打了胜仗的事,你长孙无忌有必要在这个档口出来泼冷水吗?哪壶不开提哪壶?专业让人扫兴?难道关中不下雨跟苏定方打了胜仗有关系不成?

可是李治还是深吸一口气问问长孙无忌对此有什么办法。

长孙无忌道:“既然眼下我军已经占得先机,老臣以为见好就好为上,突厥人在西域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战再打下去也是劳民伤财,现在我军攻大胜木昆部也算是给了突厥人一个教训,所以倒不如撤兵,这样也能为朝廷省出一些粮食防备关中农收减产之事。”

得,李治一听长孙无忌还是说的不要再打战的事,早知道长孙无忌会这么说李治就不该让他开口,现在只能捏着鼻子道:“朕会考虑的。”言外之意就是朕知道了,你别说了。

长孙无忌明白了自己的话被李治当了耳旁风,只得黯然退下,自己在李治这里说话越来越没有作用,还有就是自己这次站出来说事居然没有了朝臣的附和,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长孙无忌不知道自己在前两次的事件中早就伤了韩瑗等人的心,再加上褚遂良被贬,长孙祥,高履行外放,他已经失了左膀右臂,哪还有朝臣站出来呼应他的话,现在的老监国更像一个孤家寡人。

李治眼看长孙无忌才退下去,就又有糟心事冒出来。

中书令杜正伦站出来道:“皇上,臣有事上奏,臣弹劾中书令李义府。”

杜正伦刚说完还不等李治反应过来,李义府就以迅雷不及眼盗铃而响叮当之势也站出来道:“皇上,臣也有事上奏,臣弹劾中书令杜正伦。”

这回别说是李治了,整个朝堂也开始发愣,这算怎么回事?中书令杜正伦弹劾中书令李义府?中书令李义府弹劾中书令杜正伦?所以这是中书省的两个中书令内讧了?

李治此时也明白了这件事,脸色比刚刚更糟了,不管是杜正伦还是李义府都是他提拔上来的中书令,现在两个人搞内讧他这个皇帝脸上也不好看,可是这两人怎么就这么不长眼?自己今天明明因为苏定方的胜仗心情不错,先是被长孙无忌堵了一肚子气,现在杜正伦和李义府又跳出来,自己今天是不是出门没看黄历?

可是事情已经发展到这里,无奈之下李治只得问道:“杜爱卿先说,你因何事弹劾李爱卿?”

杜正伦从怀中拿出一物道:“皇上,臣以中书令之职弹劾同为中书令的李义府德不配位,此为中书省诸朝臣之联名上书,我等皆认为皇上应该罢黜李义府中书令之职。”说完手中布帛呈上。

内侍监赶紧走下来取下布帛交给了李治,李治打开一看,可不就是中书省官员对李义府的弹劾,中书省常设中书令二人,中书侍郎二人,中书舍人六人,杜正伦的上书中以中书令杜正伦为首,然后是中书侍郎李友益,接下来就是四名中书舍人的名字,可谓是超过了中书省的半壁江山,这些人都认为李义府德不配位,所以联名上书要罢黜李义府的中书令之职。

这就是杜正伦私下提前联络好的事,他和李义府水火不容,也就说动了中书省的这些人和自己一起联名上书罢黜李义府,这也是因为李义府虽然被提拔的快,但还是根基不稳,以前和他是同僚的人现在都成了他的下属,李义府又不会体恤下属,自然不得人心,就被杜正伦搞了这么一下。

李治闻言脸色更是一黑,谁都知道李义府是他的人,结果李义府这么不得人心,这是让李治一块跟着丢人,自己前几天才说让他涨涨教训,李义府这就给自己安排上了“大惊喜”,真让李治气不打一处来。

李治只能黑着脸继续问李义府道:“李爱卿,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李义府此时也几乎被杜正伦这一出搞蒙了,他没想到杜正伦不知不觉间就能给自己搞这么一出大戏,幸亏他也是有备而来,于是李义府赶紧道:“皇上,臣弹劾中书令杜正伦结党营私,公器私用,排挤同僚,扰乱朝纲,臣希望皇上治罪杜正伦。”

李义府也不是吃素的,你杜正伦能联名那就是结党营私,你想要罢黜我,那就是排挤同僚,这不就是扰乱朝纲吗。

李治闻言又是一个头两个大,这两人好歹都是自己提拔上来的中书令,现在就是这么跟泼妇骂街一样互相弹劾,这是让朝臣看他们的笑话,还是看自己的笑话?

可是这件事自己又该怎么处置?一个德不配位,一个结党营私,听起来罪名倒是不小,可自己怎么能因为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就罢黜一位中书令?要知道中书令可是一朝之宰相,就这么被轻飘飘的罢黜?朝堂之事就这么儿戏吗?

还有更糟心的事,这二人还同为自己儿子李弘的太子宾客,这不怕把自己儿子教的精神分裂了?

李治刚想呵斥二人退下,不想这时候朝堂却又站出一人道:“皇上,臣也要弹劾中书令李义府,纵容家室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以权谋私,祸乱朝纲。”

众臣皆惊,这是谁又在中书令内讧的大戏上火上浇油?

李治也在心想没完了是吧,自己今天可能真的是出门没看黄历,本想炫耀苏定方打了胜战的事,结果扫兴的事,扫兴的人是一茬接一茬,一波接一波,果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当年不肯嫁东风

捡到野男人后他称帝了

经年烈酒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小船三年又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