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其定义、特点和功能如何?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
(1)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的外围,是一层坚韧而具有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
特点:折光性强,对染料亲和力低,仅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
功能
①维持细菌外形,保持细菌耐受低渗环境
②调节胞内外物质交换,维持离子平衡
③影响细菌的染色特性
④与细菌对噬菌体及药物的敏感性有关需掌握
⑤是重要的菌体抗原(O 抗原)成分
⑥参与细菌正常分裂⑦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2)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位于细胞壁内面,包围在细胞质的外面,是一层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功能:
a.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交换;
b.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
c.合成细胞壁、荚膜的各组分;
d.含有多种酶类,参与细菌氧化还原反应。
e.着生鞭毛并供应细菌运动所需能量等作用。
(3)细胞质——细菌细胞膜内包围的、除拟核以外的所有物质,是一种无色透明、均质的粘稠胶体。
特点及功能:细菌进行营养物代谢以及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场所。
(4)拟核——细菌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无核膜包围,多分布于菌体中央,称为拟核,旧称核体。
特点:拟核是一个公价闭合、环状的双链大型DNA分子。
功能:控制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31.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步骤、用途?
原理:
(1)G 的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95%乙醇不易渗入并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渗出。
(2)G 的等电点比G-低,在相同PH条件下,G 所带负电荷较多,与带正电的结晶紫结合紧密,不易脱色。
步骤: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煤染—95%乙醇脱色—复红复染。
用途:用于细菌鉴定、菌种鉴定
32. 菌群失调原因
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放射性素、激素等治疗,杀灭大量致敏菌,使某些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优势增生;
②免疫功能低下;
③因手术或器械性检查等医疗措施使局部免疫力受损,有利于细菌侵入。
12.紫外线杀菌的作用、特点、杀菌机制、试用范围是什么?
(1)杀菌作用: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最强。
(2)杀菌特点:优点是穿透力强,可以表面消毒;缺点是通透性差。
(3)杀菌机制:使用同一条DNA链上相邻的胸腺嘧啶(T)生产共价键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DNA复制异常而产生致死作用。
(4)试用范围: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手术室等。
13.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有哪些种类?
(1)干热灭菌法:火焰灭菌法、热空气灭菌法。
(2)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流通蒸汽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3)辐射灭菌法:可见光、日光、紫外线、红外线、电离辐射、微波。
(4)滤过除菌法:通过机械、物理阻留作用将空气或液体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但滤过细菌通常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及细菌L型等微生物。
(5)干燥及低温抑菌法:使细菌失去大量水分,蛋白质变性。
17.消毒剂概念、杀菌机理、选择原则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1)消毒剂: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品。
(2)杀菌机理:使菌体蛋白变性;损伤胞浆膜;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改变核酸功能。
(3)选择原则
①杀菌对象广,有效浓度低,作用快;
②性质稳定,易溶于水;
③无腐蚀性,无毒不残留;
④价格低廉,便于运输,可长期保存。
(4)影响因素
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②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③温度、酸碱度(如新洁尔灭PH=9时杀菌作用最强)、有机物;
④药物的相互拮抗作用。
18.柯赫法则
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中不存在
②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③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④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基因水平柯赫法则
①应在致病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
②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
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力的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伪狂犬)
③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④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
20.细菌毒力的概念、测定方法、细菌毒力增强与减弱的方法?
(1)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毒力主要由毒素和侵袭力构成,是菌株的特征之一。、
(2)测定方法
①半数感染量(ID50):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间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②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接种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3)细菌毒力增强与减弱的方法
①增强:回归易感动物;基因工程的方法。
②减弱
a.长时间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b.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
c.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d.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e.通过非易感动物培养。
21.细菌侵袭力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1)侵袭力:病原菌在体内定殖,突破机体防御屏障及内化作用,在体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2)决定细菌侵袭力的因素【考过大题】
①黏附素或定殖——
→a.黏附素: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大部分黏附因子具有宿主特异性或组织嗜性,但有部分不具有。
→b.定殖:细菌感染第一步就是在体内定殖;实现定殖的前提是细菌要黏附在宿主呼吸道、消化道、尿道、生殖道等处,以免被呼吸道的纤毛运动、肠蠕动、黏液分泌所清除。
②干扰宿主的防御机制:病原菌黏附于细胞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干扰或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以及抗体介导的免疫作用。
→a.抗吞噬作用:不与吞噬细胞接触;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在吞噬细胞内生存;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
→b.逃避□□免疫: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
③内化作用: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
⑤体内增殖:细菌在体内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增殖速度对致病性至关重要。
⑥体内扩散:有些细菌可由侵袭基因编码产生侵袭性酶,介导细菌侵入上皮细胞,有助于体内扩散。
与细菌致病性相关因素
1)致病菌种类、毒力及数量
2)机体抵抗力
3)环境因素
4)侵入部位
23.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包括哪几种?
(1)基因组(主要物质基础): 位于拟核,由两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组成,控制细菌的遗传和变异。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2)质粒: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13、16年考过名解】
(3)转位因子: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类独特的DNA片段;转位作用依赖自身合成的特异性转位酶;包括插入序列(IS)、转座子(Tn)、Mu噬菌体。
(4)毒力岛:又称致病性岛,是细菌染色体上一段成簇排列的、编码毒力相关因子的分子量较大的DNA片段。【14年考过名解】
24.什么是质粒,其特点和类型是什么?
(1)质粒: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2)特点——
①具有自我复制能力;②可自行丢失与消除;③可在细菌间转移;
④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⑤分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两种。
(3)类型——
①按转移特性:接合性质粒,非接合性质粒。
②按复制受控程度:紧密型质粒、松弛型质粒。
③按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F质粒(有性菌毛)、Vi质粒(毒力因子)、R质粒(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
25.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形式有哪些?
(1)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15考过名解】
(2)转导:以噬菌体为介导,将供体菌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3)接合: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将质粒DNA由供体菌转移到到受体菌的过程。
(4)原生质体融合: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两个菌株细胞作为亲本,以人工方法去除其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使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形成带有双亲本菌株优良性状、遗传稳定的融合子。
(5)溶原性转换: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后,噬菌体基因组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菌,从而获得噬菌体编码的某些形状;若此溶原菌失去了前噬菌体,则其获得的某些性状也随之消失。【13考过名解】
33.简述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原理?
(1)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几次,形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菌落。
(2)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回复突变,变成野生型微生物,自行合成组氨酸,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据此来检定物体是否具有突变作用。
34.病毒空斑试验的用途。
(1)空斑(噬斑/蚀斑):病毒使宿主细胞裂解或生长迟缓而在细胞生长的背景下出现的透光斑点。
(2)用途——
①借助空斑技术不仅可以纯化病毒,还可以对病毒定量。
②定量单位细胞空斑形成单位(PFU),通过PFU的计数及PFU减数试验,可以滴定血清效价、测定干扰素活性等。
40.干扰素的概念、类型、特性?
(1)概念: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动物细胞后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可溶性蛋白。
(2)类型:按化学性质可分为α、β、γ三个型。
(3)特性——
①干扰病毒复制;②抗病毒活性;③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无病毒特异性;
④干扰素特别是β、γ干扰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宿主特异性。
42.细胞培养的类型和特点是什么?
(1)细胞培养的类型
原代细胞: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分散,获得单个细胞,再生长于培养皿中,这类细胞称为原代细胞。【13考过名解】
二倍体细胞:将长成单层的原代细胞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培养传代,其染色体数与原代细胞一样,仍为二倍体。
传代细胞系:能在体外持续增殖传代的细胞系,大多数由癌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来,可无限增殖。
(2)细胞培养的特点——
①细胞培养中每个细胞的生理特性基本一致,对病毒的易感性也相等。
②没有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不涉及动物保护问题。
③可用于试验的细胞数量远远超过动物或鸡胚,能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标准化的试验,可重复性好。
44.病毒持续性感染的概念及类型?
(1)持续性感染:不论是否发病,感染性病毒始终存在,可能很迟才发生免疫病理病或肿瘤病。
(2)潜伏感染:又称隐形感染,除非激活,一般不能发现感染性病毒颗粒。
(3)长程感染:又称慢性感染,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在一个很长的临床前阶段逐渐增多,最终导致缓慢的、渐进性致死疾病。
(4)迟发型临床症状的急性感染:此类病毒的持续性复制与疾病的进程无关。
45.病毒的鉴定依据?
(1)病毒的初步鉴定依据——
①动物感染范围及潜伏期;
②对鸡胚的敏感性、细胞形态变化类型;
③病毒干扰现象、血凝性质、红细胞吸附性;
④病毒的理化性质:病毒形态大小、病毒核酸类型测定、病毒对□□敏感试验、病毒的耐酸试验。
(2)病毒的最后鉴定依据——
①血清学方法: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
②分子生物学方法。
48.列举几个DNA病毒。
(1)双股线状DNA病毒(多数):痘病毒科、腺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科、虹彩病毒科。
(2)双股环状DNA病毒(少数):□□病毒科、线头病毒科、杆状病毒科。
(3)单股线状DNA病毒:细小病毒。
(4)单股环状DNA病毒:圆环病毒科。
.49.细菌对营养物质的摄取有哪几种方式,每一种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1)单纯扩散(被动扩散):无特异性和选择性;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速度较慢;可逆,但不能逆浓度梯度进行分子扩散。
(2)促进扩散: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速度较慢;可逆,但不能逆浓度梯度进行分子扩散。
(3)主动运输(主要方式):需要特异性的载体蛋白;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可逆浓度梯度进行分子扩散;具有饱和效应和吸收竞争现象。
(4)基因转位:需要特异性的载体蛋白;需要载体或酶;需要能量。
简述能够引起动物腹泻的几种病原的特征?
⑴.传染性法式囊病病毒: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线状双股RNA,两节段,无囊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细胞浆内复制
⑵新城疫病毒:副粘病毒科,近球形单分子线状单股负股RNA。核衣壳螺旋对称,又囊膜,囊膜上有纤维。抵抗力较强。
⑶猪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科,球形,单分子线状单股正链RNA,传染性核酸。又囊膜,核衣壳螺旋对称,胞浆内复制。仅一个血清型,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交叉感染
⑷猪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科,球形,单分子线状单股正链RNA,传染性核酸。又囊膜,核衣壳螺旋对称,胞浆内复制。一个血清型,抵抗力不强
⑸葡萄球菌:G ,无鞭毛,无芽胞,一般无荚膜,β溶血,普通肉汤培养:24h,均匀浑浊,管底有少量沉淀,2-3d,表面形成很薄的菌环。
⑹大肠杆菌:G-,真杆菌,中等大小,两端钝圆,散在或者成对,无芽胞,大多数菌株具有鞭毛,多数菌株有菌毛,少数菌株兼有性菌毛,除少数菌株外,通常无可见荚膜,但常有微荚膜,β溶血,麦糠凯琼脂上为红色菌落,伊红美琼脂上为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
⑺鹅细小病毒: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球形,核衣壳20面体对称,无囊膜,单分子单股线状DNA,对环境抵抗力较强,一个血清型。
简述能引起动物呼吸道症状的几种病原的特征
⑴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仅一个血清型,抵抗力不强,单分子线状双股DNA,核衣壳20面体对称,有囊膜,核内复制。
⑵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冠状病毒科,单分子线状单股正链RNA,传染性核酸,有囊膜,核衣壳螺旋对称,胞浆内复制,血清型较多,抵抗力较强。
⑶猪呼吸道繁殖综合症:动脉炎病毒科,单分子线状正股RNA,有囊膜,胞浆内复制,立方体对称。
⑸巴氏细菌:G-,***,无鞭毛,有荚膜,细小短针状,两端钝圆,中间凸起
简述能引起动物流产的几种病原体的特性
答:狂犬病毒:孢疹病毒科,a孢疹病毒亚科,单分子线状双股DNA
有囊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仅一个血清型,抵抗力较强。
猪细小病毒: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球形,核衣壳20面体对称,无囊膜,单分子单股线状DNA
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病毒:动脉炎病毒科,球形,有囊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单分子线状正股DNA,胞浆内复制,抵抗力不强
布氏杆菌:G-,球杆状,细小短杆状,多单在,无芽胞,无鞭毛,有荚膜(光滑型),普通琼脂上生长贫瘠,肝汤琼脂上4d后成光滑湿润,圆形隆起、测光呈现轻微乳色和略带蓝灰色的露滴状菌群
李氏杆菌:G ,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多单在,V型排列,无芽胞,无荚膜,老龄或者R型菌可形成长丝状,营养要求不高。血液葡萄糖琼脂:菌落下溶血,狭窄β溶血,呈圆形,光滑,透明、录滴状菌落,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简述真菌性疾病几种形式(6分)
1)致病性真菌感染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4)真菌性中毒
5)致肿瘤
简述阮病毒的结构特点及其诊断方法(8分)
结构特点:一类没有核酸,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
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共济失调、震颤等神经症状
2)遗传背景:痒病、克雅氏综合症、致死性家族失眠症
3)脑组织病理学检查:淀粉样斑块、神经元空斑
4)免疫学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如免疫组化法、免疫转印、双抗体夹心ELISA
衣原体发育周期特点
1)发育繁殖过程为:元体—网状体—中间体—子代元体
2)不同发育阶段按其形态可分为:个体形态—元体、网状体;集团形态—包涵体
3)元体: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高度传染性,但无繁殖力;呈卵圆形,有致密类核结构,有胞壁,电子密度大,胞外稳定性强;姬萨姆染色紫色,马基维洛染色红色
4)原体:发育中期中的一种繁殖型个体形态,以二分裂繁殖,无传染性;呈圆形或不规则型,电子密度小,胞外稳定性弱,代谢活泼;马基维洛染色蓝色
5)包涵体:易感细胞内含有含增殖的网状体和子代元体
某禽场发生病毒疫病,病毒的分离鉴定过程
1)标本采集与运输:采集足够量的活标本,为此需注意采集部位及时间;同时因大多数病毒对热敏感,所以运输保存以立即接种较好
2)标本处理:游离组织中的病毒和除菌
3)标本接种增殖:根据病毒嗜性选择不同接种方式及途径
4)标本接种增殖判定:通过细胞病变、病毒间的干扰现象、血吸附试验等进行判定
5)新分离病毒标本理化性质测定:包括核酸型鉴定、脂溶剂敏感性试验、耐酸性试验、胰蛋白酶试验、耐热性试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