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系列讲座的海报贴满了公告栏,最后一场的主讲人让林辰停下了脚步——国内顶尖的听觉康复专家,陈明教授。讲座主题是《听见的另一种可能:听觉障碍与音乐感知的新视角》。
林辰几乎是立刻想到了沈默。
他拍下海报,发给了沈默,并附言:【想去听吗?我可以陪你,帮你做笔记。】
沈默的回复隔了一会儿才来,很简短:【好。】
讲座那天,林辰提前到了报告厅,选了个靠前又靠过道的位置。沈默准时出现,穿着干净的白色衬衫,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但林辰注意到他放在腿上的手,指节微微收紧。
陈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他展示了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感知并非完全依赖听觉。触觉、视觉甚至嗅觉,都能在大脑中激活与音乐欣赏相关的区域。
“音乐,本质上是一种振动,一种能量模式。”陈教授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报告厅,“我们的耳朵只是接收这种振动的渠道之一。当一条渠道受限,大脑会变得异常敏锐,去开发其他渠道。”
他展示了一些案例,包括失聪的音乐人如何通过地板震动感受节奏,如何通过光谱分析来“看见”和声的色彩。
林辰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偶尔侧头看沈默。沈默坐得笔直,目光紧盯着屏幕和演讲者,嘴唇微微抿着,像是在极力理解和吸收每一个信息。
到了提问环节,不少学生和老师举手。问题大多围绕着技术细节和理论应用。
这时,沈默轻轻碰了碰林辰的胳膊,递过他的手机。屏幕上写着一行字:【请问,如果听觉不是必须的,那么音乐学院的传统招生和培养标准,是否应该为不同的感知方式留有空间?】
林辰微微一怔。这是一个超出纯技术范畴,直指现实和制度的问题。他看向沈默,沈默的眼神里没有挑衅,只有一种纯粹的、寻求答案的认真。
“我来帮你问。”林辰低声说,然后举起了手。
麦克风递到他手中,林辰站起身,清晰地将沈默的问题转述出来,并补充道:“这是我的同学沈默提出的问题,他本人是一位听障学生,目前在我们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报告厅里出现了一阵细微的骚动,许多目光投向了林辰身边的沈默。
陈教授在台上露出了赞赏的笑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深刻的问题。”他郑重地说,“我们的教育体系,包括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确实建立在‘标准感官体验’的基础上。但真正的包容和进步,恰恰在于认识到感知的多样性。”
他顿了顿,目光看向沈默的方向,语气更加恳切:“这位同学,你的存在和你的问题本身,就是推动这种改变的重要力量。制度的变化需要时间,但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可能性’的认知。你用自己的方式创作音乐,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沈默安静地听着林辰快速用手语同步翻译着陈教授的回答。他的背脊挺得更直了一些,眼中那层惯常的薄雾似乎散去了些,流露出一种明亮而坚定的光彩。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围上前去继续向陈教授请教。林辰和沈默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陈教授穿过人群,径直向他们走来。
他停在沈默面前,没有立刻说话,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名片,双手递了过去。然后,他看向林辰。
林辰立刻会意,用手语向沈默转述陈教授的话。
“沈默同学,”陈教授的声音温和而充满尊重,“你的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筹备一个关于多感官音乐体验的研究项目,如果你有兴趣,非常欢迎你来参观和交流。音乐的未来,需要不同的声音,也需要不同的‘聆听’方式。”
沈默接过那张轻薄的名片,却感觉重若千钧。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位知名的学者,对方眼中没有怜悯,没有好奇,只有平等的欣赏和诚挚的邀请。
他无法用言语表达感谢,也无法用掌声回应这份认可。
于是,他后退半步,对着陈教授,微微鞠了一躬。动作不大,却充满了郑重的力量。
陈教授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他微笑着,也同样郑重地点了点头。
这是一种无需声音的理解与致敬。
离开报告厅,傍晚的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沈默心头的暖流。他走在林辰身边,脚步比往常要轻快一些。
走到岔路口,沈默停下脚步,面向林辰。夕阳的金辉落在他身上,他抬起手,用手语缓慢而清晰地比划:
【今天,我听到了。】
林辰看着他的手势,看着他那双映照着夕阳光芒、清澈见底的眼睛,忽然觉得喉咙有些发紧。
他明白沈默的意思。那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声音,而是一种被学术界权威真正看见、被郑重回应的轰响。那是一种价值的确认,一种身份的认同。
这种“声音”,比任何掌声都更加振聋发聩。
林辰笑着,也抬手回应,手势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
【我猜,那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沈默看着他,终于露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笑容,像拨开云雾后的月光,清亮又温暖。
[狗头叼玫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番外 寂静回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