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食堂的角落里挂满了彩色气球,阿玲和几个学姐围坐在拼起来的长桌旁,桌上摆着一个蛋糕,上面写了几个数学公式,甚至画了等速螺线,用了红色,咋一看就是个心形,下面有八个字,冠军归来,再接再厉。暗示是非常明显了!
"小也来啦!"王悦然眼尖,第一个看到站在食堂门口的陈也,立刻挥手招呼。
陈也小跑过去,被姐姐们按在中间的位置坐下。阿玲姐把旁边的礼盒推给陈也,"给,我们的冠军礼物!"
陈也拆开包装,是一支银色的钢笔,笔身上刻着她的名字和日期。"谢谢姐姐们!"她抚摸着冰凉的金属表面,胸口的感觉让她陌生,但并不排斥。
"快说说比赛细节!"高响响迫不及待地问,"听说你破了两个纪录?"
陈也点点头,详细讲述了比赛过程。当说到自己记扑克牌时,学姐们发出阵阵惊叹。
"太厉害了!"王悦然摇头感叹,"我打扑克时,都记不全牌。"
“说的跟我们能记全似的,顶多记一些,算一些,猜一些。”
“这也很厉害了!”
大家嘻嘻哈哈的聊着。
阿玲姐拍了拍手:"正好大家都在."她从包里拿出几页纸,"数学建模比赛的准备计划,我做了个详细方案。"
陈也接过一看,密密麻麻的表格和条目让她瞬间理解了什么叫做"计划"——从数学基础补强到编程语言学习,甚至包括每周团队讨论时间,事无巨细地规划到了比赛前最后一天。
"需要...这么早开始吗?"陈也小声问,"比赛不是还有十个月?"
"当然需要!"阿玲斩钉截铁地说,"我们都是零基础,光学习MATLAB和Python就要两三个月,还有各种算法模型要掌握。"她指着计划表,"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
王悦然凑过来看:"哇,连寒假都安排了线上学习..."
"不仅如此,"阿玲眼睛发亮,"我建议明年四月我们先参加一个校际模拟赛练手。小也,你觉得呢?"
陈也张了张嘴,突然意识到这个决定不仅关乎自己,还关系到整个团队。她学着哥哥思考时的样子,停顿了几秒才回答:"我觉得阿玲姐考虑得很周全,我没意见。"
"那就这么定了!"阿玲举起果汁杯,"为我们团队干杯!"
“干杯”
“预祝你们取得佳绩!”
.......
玻璃杯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陈也第一次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量与温度。
回家的路上,陈也反复翻看阿玲的计划表。走到楼下时,她突然停下脚步,抬头看向夜空中的星星。
"怎么了?"陈泗顺着她的视线望去。
"哥,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是'责任'。"陈也轻声说,"以前比赛都是一个人的事,现在不一样了。"
陈泗从袋子里拿出一个桔子:"小也长大了。"
时间如流水,转眼到了期末前一个月。法学院自习室的气氛明显紧张起来,从早到晚座无虚席。陈也发现,就连平时最爱往外跑的同学也开始抱着厚厚的法典埋头苦读。
"这次一等奖学金有五个名额。"一天午休时,高响响咬着笔帽说,"咱们班十几个省市状元,竞争太激烈了。"
王悦然叹气:"我民法还有三个章节没复习完..."
陈也坐在旁边,突然意识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她不知道该怎么复习。所有课堂内容、教授讲过的案例、甚至参考书上的注解,都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像排列整齐的书架,随时可以调取。
晚上回到家,陈也罕见地没有立即钻进书本,而是站在厨房门口看哥哥做饭。
"哥,我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她困惑地说,"所有内容我都记得,但看大家都在拼命学习..."
陈泗关小火,转身面对妹妹:"杨教授上次不是说,你下学期的内容都学得差不多了吗?要不要去找他再要些书单?"
"这个可以!"陈也眼睛一亮,"我找杨老师去!"
第二天一早,陈也就敲响了杨教授办公室的门。
"进来。"杨教授的声音从里面传出。
陈也推门而入,发现杨教授正在批改论文,桌上堆满了资料。
"老师,我没什么复习的,能再给我推荐些书吗?"陈也开门见山地问。
杨教授抬起头,眉心皱了起来,"陈也,你认为学习是什么?"
"是...掌握知识?"陈也不确定地回答。
"错。"杨教授放下红笔,"学习是思考的训练。你只是把书本装进了脑子,就像把书塞进书架,但这远远不够。"
陈也愣住了,反驳道,“我也有思考,案例分析我也做了。”
"知道我为什么反对你跳级吗?"杨教授站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厚重的《法哲学》,"大学不是让你背更多书的地方,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地方。你缺的不是知识量,而是消化知识的能力。"
陈也有些疑惑,她有在思考,虽然很多她不太明白。
"就拿这本书来说,"杨教授敲了敲封面,"你能背出每个哲学家的观点,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哈特和德沃金会对法律本质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吗?"
陈也张了张嘴,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位法学家的理论原文,却无法回答这个"为什么"。
"看,问题就在这里。"杨教授语气缓和下来,"你的大脑是惊人的图书馆,但学者需要做的是写书,不只是藏书。"
陈也默默无语。
"从今天开始,我要你每周交一篇读书报告。"杨教授递给她一张书单,"不是总结内容,而是批判性思考。有什么问题、不同意见、联想到的现实案例,明白吗?"
陈也机械地点头,接过书单,“是我思考的太浅了吗?”
“思考深度是你的认知习惯,知识积累,思维方法等等这些,你现在宽度足够了,但是深度呢?这个没有标准。我更希望你有自己的见解。”
走出办公室,陈也靠在走廊墙上,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心乱如麻"。她掏出手机,给哥哥发了条短信:【哥,杨教授批评我了。】
不到十秒,陈泗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怎么回事?你现在在哪?"
听到哥哥声音的瞬间,陈也心情还算平静,"在钟楼这边。老师说我不能只会背书...不会思考,也不是不思考,是希望我有自己的见解,更深刻的见解?"
"待在原地别动,我马上过来。"陈泗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二十分钟后,陈泗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法学院楼下。
"走,回家说。"陈泗接过妹妹的书包挂在自行车前,示意妹妹上车。
回到家,陈也把杨教授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哥哥,包括每周要交批判性读书报告的要求。
"这不是坏事。"陈泗给妹妹倒了杯热水,"杨教授是看重你才这么严格要求。"
"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批判性思考'..."陈也盯着杯中的白色液体,"我以前从来没..."
"那就学。"陈泗坐到妹妹对面,"就像你学记忆方法一样,思考也是可以训练的。"
陈也抬起头:"怎么训练?"
"从提问开始。"陈泗拿出纸笔,"比如读到一条法律条文,不要只记住它说什么,要问为什么这样规定、有什么漏洞、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
陈泗边说边写,列出十几个问题模板。陈也认真记下每一个字,眼中的迷茫逐渐被专注取代。
"还有,"陈泗补充道,"可以多和杨教授讨论。被批评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足。"
陈也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哥,你也被教授批评过吗?"
"当然。"陈泗笑了,"我的金融案例分析作业被退回来三次,教授说我的分析'浅薄得令人发指'。"
陈也睁大眼睛:"这么严格!然后呢?"
"然后,这是小组作业,我们又重改了两次,才通过。"陈泗揉乱妹妹的头发,"所以,批评是进步的阶梯。"
陈也拿起杨教授给的书单,第一本是《批判性思维指南》。
"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习'如何更好的思考'。"她宣布道,声音坚定。
当晚,陈也试着按照哥哥教的方法,开始阅读《法哲学》。不同于以往单纯记忆,浅层的思索,她强迫自己在每个段落停下来,写下问题、联想和质疑。这个过程异常艰难,就像习惯了奔跑的人突然要学习走路。
凌晨一点,陈泗起来上厕所,发现妹妹房间的灯还亮着。他轻轻推开门,看到陈也面前摊着三本参考书,正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桌上还有半杯冷掉的咖啡。
"该睡觉了。"陈泗拿走咖啡杯,"思考也需要休息。"
陈也抬头,眼睛因为疲劳而微微发红:"哥,我发现哈特的理论在解释国际法时有个矛盾点..."
陈泗既心疼又欣慰:"明天再想,大脑需要消化时间。"
关灯后,陈也在黑暗中盯着天花板。今天她第一次意识到,记忆之外的世界比她认为的还要广阔——那个需要质疑、分析和创造的世界。虽然前路艰难,但奇怪的是,这种挑战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
哇,这就是大学要真正学习的吗?
陈也闭上眼睛,不再回忆今天的每一个细节,而是开始思考明天的可能。不不,还是睡觉,听哥哥的话休息,保护好大脑。
陈泗:过完年竟然20了?!
陈也;我是不是有点笨啊
寒越:终于要放假了,噢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思考与批判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