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樊振东】十年 > 第8章 番外一 海阔天空

第8章 番外一 海阔天空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她说好的时候,是看着窗外的。没有回头,没有多问一句。我点头,说:“那就这样。”

她下车关门,脚步没有停顿。

我看着她往反方向走,她没等红绿灯就横穿过去,像是怕我追。安全带没系,报警音在响,我也没管,思维迟滞。我本来应该发动,但我不知道去哪,她刚才最后一句话连尾音都没有留。她还是像从前一样不爱喷香水,一点残留的味道都没有。

我想说的其实是:“我在意你,但我不能用情绪来做决定。”但我说出来的是:我们要权衡利弊。

不知道她听懂了没有,但我知道她信了,她信了我真的不想留她。

那天下午阳光很大,路边的人影从车窗划过去,我在车里坐了很久。我还在想着她点头说好的模样,我们确实长大了太多,她也不再需要我。可我这句“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原来是最后一次机会吗?

我现在终于知道我到底在怕什么了,我是怕这次输了连重来的机会都失去。

“如果我们复合了,我还能承受万一她再离开一次吗?”

“如果我冲动地靠近,会不会把她拖回一段她已经走出的过去?”

“如果我靠近,她不回应我,那怎么办?”

这是我反复问自己的问题。

球场人生,情场却难以自控。我无法猜透她,这是我青春期就意识到的事。

她太聪明,总能比我早一步察觉我快情绪失控,甚至在我还没开口之前,就给出一个反应。久了我开始相信她总会知道我想什么,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有时候太过迷信她,以为她会每次自动替我兜住那些我说不出口的事。

只是这一次,她没有。

只是那时的我还不能理解情绪是混沌的,因为竞技体育的系统是建立在可控和量化上的,而她是我人生里唯一无法量化的人。

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是训练后想到她或许一个人坐窗边刷手机;是比赛完躺在床上,看她ins快拍点开了却没有点赞;是吃饭拿筷子的时候,突然想到她说我夹菜技术太差。时常会想她是不是也这么对别人,是不是我太在意了。

第一次见她是在2013年赛后回国的庆功宴。那天她放假,穿着很日常的白裙子。她笑起来的时候我有点愣神。是很明亮的笑,嘴角挑得高,牙齿整齐,不怕与人直视,也不怕被人注视。她似乎不像训练馆里那些队友的小妹妹们,因为年纪尚小,眼神总是游移、声音轻轻的。她开口说话时语速很快,带一点不掩饰的活泼,好像来这场饭局不是陪父母,而是真的有自己要说的话。

就那种很奇怪的组合。脸是亮的,神情却不躲闪。我没见过这种人,漂亮归漂亮,但重点是她看我时,总有一种被看穿的感觉。

因为训练很少接触女生,多少有些无所适从。可她看上去和异性接触一点也不怯场,我不甘示弱,也摆出哥哥的架子。她总爱拆我台,不知道她是不是故意的,明明比我小,她却不叫我肥哥,叫我小樊。

因为是饭局上和我唯二的未成年人,所以她理所应当地坐在了我旁边。她居然认识我,这是我没想到的。我以为她不会看竞技体育赛事,何况那时候我还不怎么出名,还没打出多少成绩。

大人们敬酒寒暄,我们坐一边悄悄聊体育赛事,我才发现她看很多竞技体育项目。

我们聊到网球,那年李娜澳网又进决赛,她已经笃定地说:“明年她一定能再拿大满贯。”她说李娜是她偶像。

我没太习惯这种说话方式,太快、太笃定、太明亮,像她已经看到未来一样。

她不止看乒乓球,李娜大满贯她能倒背比分;孙杨夺金那场比赛她说她在电视机前拍手到手红;还提到女排落选奥运集训名单那场新闻,说得比新闻联播还全。

“你都记得?”我真有点意外。

她说:“我爸工作忙,我就跟着电视看比赛打发时间,后来越看越上头。能赢太爽了。”

我问:“你最想看谁赢?”

她脱口而出:“中国队啊。还有你。”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我?”

她理所当然:“你也在代表国家啊。”

那句话说得太顺了,像是没经过考虑。

我说:“我也要往上走,拿成绩。”

她回头看我,眼神很认真,像是从不质疑我的话,她说:“你一定会的。”

说这话的时候她没有笑,很认真的语气。似乎并非鼓励,只是陈述。那一瞬间我有点不知道怎么接,因为她好像和我一样肯定这件事。

那是2013年,我和她都16岁,一切都刚好开始。

“我到底在干嘛啊……”

她说要出来逛逛,我怎么还真带她出来了。内心正在这样犯嘀咕。不过她说话挺有趣,换个人在我身边我也会这样吧,我就是个这样爱照顾别人的人。嗯嗯。

本以为那就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我也会记住这个眼睛亮亮说话有趣的女孩,可是没想到她居然来看我比赛。

我下场的时候没扫一眼观众席,平时也不会。比赛结束前,看谁都是干扰,可那天我还是看见她了。不是因为她靠得近,而是她没拍照,也没鼓掌,她只是坐在那里看着我。

好吧,虽然之后她说并不是故意来看我,只是那场恰好有我。不过我们还是从那次之后熟识起来了。

她总是爱逗我。有时候是故意叫我小樊,有时候是抬杠,说我夹菜技术太差;有时候是故意笑我耳朵红。

我时常不懂她笑的含义。她笑的时候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有时候像是真高兴,有时候像是在让我自己猜。只是我搞不定她的反应。

我也不是没想过,她是不是对谁都这样。她太明白,太会说话,反应快得像不需要预设就能知道我会怎么接。明明比我小,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像是比我大好几岁,她说话那种自如感,好像天生就知道怎么让别人喜欢她。

我猜她一定很受欢迎,她长得好看,又会说话,眼睛亮亮的,笑的时候像是已经赢了。可我从没见过她跟别的男生多说话,也没听人提起过她的事。

队里倒是有很多“听说”,谁跟谁谈过,谁被处分,谁半夜打电话被教练抓了。可我自己没谈过,我不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不是就像这样:她一说话我就条件反射地接,她一沉默我就开始反省是不是我说错了什么。那时候我总觉得,她甚至比我自己更懂我。

我在球场上从不怕判断失误。那是一个可以不断试错的系统,只要你足够快,足够专注,就能调整回来。但和她说话似乎不是这样。她说话没有节奏点,没有界线,也不给你提示。有时候我接得慢了一点,她就不再继续了;她总做越界的举动,像是在看我什么时候会反应过来,可我每次都慢半拍;她笑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她说了什么,她沉默我又开始想我是否唐突。

球场上我有战术,有判断,有预判。面对她,我却像是个总猜错题目的学生;训练场上要自律、坚守、刻苦,可面对她却时常失控。

我从没觉得自己不会和人说话,但她好像把我从那个掌控一切的人身上拉了下来,让我意识到某些关系是你再冷静也读不准的。

训练要求高自律、高投入、低情绪表达,所以训练的时候并不会想她。可是结束训练和复盘后,我会做很多暧昧的事,连自己并不总能解释出来为什么做了这些。

那时候她说我头发太长了,我回了句“你自己都不剪头”。她没搭理我,转头跟别人说话了。那天我训练完就去理发了,理完才想起来,我根本不知道她喜欢哪种发型。可我总记得她忘记带小皮筋,爱吃大白兔奶糖,喜欢夏天,不喜欢下雨。

永无岛上十年,回想2015我们刚成年,太多的事开始改变。她还在读本科,我逐渐走向更大赛场。我们的关系也逐渐升温,自然而然地时常聊天和见面。

她时常说起她初入大学的校园生活,那是我所缺乏的经历,听她说哪门课太无聊,哪个小组作业事情太多,什么时候又要做汇报。她说话的时候神采飞扬,时不时来点冷幽默。后来回想才觉得喜欢她是件太自然而然的事,我们有太多相似之处,却也有太多不同,恰巧补足了彼此生命的某一部分。

那天她和我吃饭,说要喝奶茶,要尝尝我手里这杯的口味。我点的是黑糖芋圆,她说太甜,平时从不喝。我们面对面坐着,我刚想递过去。她没接,伸手抓住我手腕,喝得很快,几口就吸上来两颗芋圆。

我一时有些无措,本来想说那我怎么喝,这算不算间接接吻,却哑口无言,觉得说出来更不对劲,只是之后每次看到黑糖芋圆就想到她。

我十八岁生日聚会那天,她也刚拿到保送名额不久。那天她化了妆,很淡的妆,但不属于平常那种素面朝天的样子。眼尾细细勾了一笔,唇色很浅,衬得整张脸更亮了些。

好多人起哄。起哄说我终于成年了,得罚酒,说她得代表女生敬我一杯。她笑着说“祝你十八岁生日快乐,第一天一定要喝酒庆祝”,然后自己拿了我桌前那罐啤酒。

我说你还没成年呢,她回了一句“提前适应社会”,抬手拉易拉罐,结果拉环没开,反倒划到了手指。她没喊疼,眼睛瞟了一下切口,去找创可贴,边走边说,你请客的啤酒把我弄破了,赔我一只新的手指头。

我拿创可贴给她贴的时候,非常缓慢,像在缠什么仪式感,那时候真希望时间流速慢一些,能藏住我的心思。她总说我的手很漂亮,适合弹钢琴,其实她的手也很漂亮,她也确实会弹钢琴。贴完她还晃了一下手指,说:“你看,是不是像戴戒指。”我低头看,确实像,是她右手的无名指。事实证明那天她也确实送了我戒指。

饭吃完了,饭局上所有人都在玩手机。她也拿起了手机,划了几下,又放下。手肘撑在桌边看我。我也放下了手机。我们没说话,就对视着。她没忍住先笑起来,她的睫毛翘起来的时候总显得有点挑,眼尾那条小小的眼线已经有些晕开。

她靠得很近,说话时气息拂过我耳后,我下意识往前缩了一下。她看我反应那么大,反而笑了,往后靠了一点,筷子一转,继续吃饭

“不准在我脖子后面吹气!”“原来某人怕痒哦。”

我整个人僵住,筷子夹偏了半个番茄。我转头想反击,她已经坐直,拿起水杯像什么事都没发生。桌上其他人正聊八卦,没人注意这边。

她一边喝水,一边朝我挑眉。那场饭局每次她靠近,我都条件反射把脖子缩了一下。

第一次接吻的时候也是这样,那天我们在天桥尽头停下,她走得比我慢一点,走着走着忽然停住,我差点撞上去。她转过身,没说话。

她的眼睛很亮地看着我,先看嘴唇,再看眼,然后停下注视我。我有预感要发生什么,那瞬间我脑子炸裂:难道她要先挑破了吗?

然后她吻了上来。

不是那种电影里强吻的镜头,是很轻、很短的吻,却足够点燃我理智。我反应好久没说出话,问她我们什么关系,然后她第一次喊我哥哥。我脸都黑了一大半,条件反射摸了摸她亲吻过的嘴唇,她又笑了。她总是这样不按常理出牌。

那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喜欢她,第一反应不是害羞、露怯,而是无措,甚至惊恐。我惊慌于自己的踌躇,担心这会影响自己的竞技状态,也担心无法负担和她在一起的责任,所以明明知道一切,却装傻很久。

某次结束训练,她也放假。她家里也没人,我去她家。她突然问我我们现在算是什么关系,“朋友?训练结束来我家玩的那种朋友?”

“你是不是一直都在装傻?”她看着我,“你是想让我以为是我自作多情?”

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我想说其实我喜欢她,想说要忧虑的事情很多,想说训练不能分心。

她坐在床沿,眼眶泛红,但她总是不会让眼泪落下,她抬眼看天花板,眼睛蓄泪。面无表情,又很愤怒。

这种时刻我总拿她没办法,我靠近,她不说话。我半蹲下去,手撑着床边,视线贴着她膝盖的高度。她一边吸鼻子一边说话,越说越快,语气也越来越冲。她说那好啊,那你走呗。

她抬脚,光着脚丫蹬向我肩膀,带着点赌气的狠劲儿。我纹丝不动,下盘稳得很。她也愣了一下,然后先笑场了。我抬头看她,没说话,只抬手握住她脚腕,侧头轻吻上去,从脚踝,小腿,一路绵绵密密地吻到大腿,之后在大腿轻咬了一口,有私心地留下了一点印记,却点到即止,未曾越界。

不过后来明白她是太懂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她还是那么懂我的犹豫,她说如果人仅仅拘泥于个体的生活,那太狭隘了,她不想活得这么渺小。她的人生很宽广,不会因为爱我而改变这一点,也不希望我因为她感到有负担。她说得很对,后来也不断用行为诠释这一点。我们都有各自要奋斗的领域,有责任、梦想、担当,也都太清楚不会为彼此牺牲自己的前程。

她总喜欢开玩笑说,“你再说一句我就给你两下。”我一开始没当真,后来她说多了,我有点习惯了。每次她说这话我都会露出假惶恐的表情,她就会笑着抬手在我脸旁边轻轻拍两下。

但有一次我开玩笑,她翻个白眼说你真的好欠,下一秒抬手就拍了我脸一下。

不重,但比以往都实,声音还挺响。我没来得及躲,眼眶生理性地泛了水。我本来想假装没事,结果她脸色一下就变了:“我靠……你怎么真的要哭了?”

我:“没事……就有点痛。”

她吓得凑过来看,吓得比我还着急,我没真哭,她倒是快急哭了。忙忙慌慌再三确认没事后,吻我眼睛,亲我脸颊,哄了我好久,还说下次再也不假装扇我。

我其实不太明白她到底算哪一类人。以前年纪小,总以为女孩都需要被照顾,我需要做主动的一方;以为人人都说话轻声细语,碰到人就会道歉,遇事小心翼翼,像是天生怕惹人误会。后来才发现千人千面,只是我接触太少。

她说话不等人,她看人不回避;她走到我面前不是因为羞涩,而是因为她想靠近;她富有逻辑,主动出击。有时候她眼神一挑,我就知道我要接不住她下句话了;她总能把调侃说得像夸奖,把拒绝说得像邀请,还没反应过来,她已经笑完了。

我很少见她脸红。她的那种笃定并非狂妄,也绝非老练,而是一种很奇怪的安稳感,像是她知道人和人之间本来就该这样碰撞,不会躲闪也不亏待彼此。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她。

我们歌品也很相似,那时还说要一起去看陈奕迅和霉霉演唱会,只是后来失约了。

「天空海阔你与我

可会变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

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她学我说粤语,好不标准,一开口我们都笑。说“冇问题”总咬不准,我笑得趴在桌上。她假意威胁,说再笑就强吻我,我说还有这种好事。她教我说英语,语速太快,我总叫她慢一点,她就假装严肃说:“You need to catch up, Mr. athlete.”

那会儿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世界太大了,每个发音、每个段子都值得再说一遍。

她有她的节奏,而我不确定我能不能跟上。可正是这种不确定,反而让我觉得她像某种意义上的同路人。我们都不是会轻易说出心事的人,可她偏偏能用那种明亮的、带着一点挑衅的眼神看我,让我觉得她好像总知道我在想什么。

后来才明白,这种倔强和相似让我们靠近,也让我们都不肯妥协,不愿低头。我们都太坚定,锋利,以至于连冲突和分开都显得如此理所应当,荡气回肠。

我遇到竞技低谷,她学业繁忙。我们开始很久不说话不见面。我猜不透她的心思,也实在没有心力和时间猜测。只是依然记得她的爱吃的东西,各种小习惯,喜欢的一切。

我们还是那么有默契,我知道她不会为我放弃前途,她也知道我不愿因她而动摇,所以连离别都显得自然而然。

像我们这样的人投身爱海,实在是件太不可能的事。

我祝福她,一如往常。自然而然,如此衷心。

2019年,那是我们冷战最久的一次。似乎没有太多契机,四月布达佩斯世乒赛重大失利,那时候她刚拿到offer,本该是喜悦的心情,却因为她忙着独自找房和各种事项忙得不可开交,和我之间的低气压越发明显。或者说也不算冷战,只是默契地很久不说话。她不问,我不回答,或许这也是我们之间的默契。

再后来她不辞而别,我备战东奥,数月不联系。再次知道她消息,她已经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国内时差12个小时,刚好日夜颠倒。那时候大家都很疲惫,我们就这样没见面地提了分手。

只是我依旧时常想念她。有时候训练结束,会掐着手指算时差,猜猜她这个时候在做什么;在不同地区比赛,也会想她那边几点,她是否在看直播,是否还会为我紧张和拍手叫好,这是过去的她会做的事。

2021年休斯顿世乒赛首夺圣勃莱德杯,终于有种离开东奥低谷漩涡的感觉。我知道她会看,即使不是因为我,她也会关注各项体育赛事,她说竞技体育能给予她力量,这点我们倒是也很相似。

我开始猜想她是否会给我发消息道喜,在这片共处同一时区的土地,没有时差的异国时刻,可是没有。我点开了她微博,翻到小号。她很忙碌,吐槽白人饭难吃,美国人审批效率低下,发她自己做的饭和偶尔的自拍和vlog。

果然是她,我知道我们分开也不会影响她成为怎样的人,她依然会在自己的人生轨迹砥砺前行。她做到了如她所说的去过更宽广的人生,却已不知道她是否还在意我。

巴黎周期遭遇太多变故,又是一次又一次对心态的磨砺,舆论、状态、站队、心态,多方压力来袭,没有时间想太多。只是突然想到那时候她送的哲学书,实在有些晦涩,但记得她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做看似没有结果的事,我并不孤独。我不知道她是否还会看我的赛事直播和回放,是否也会想念我。

舆论大概误解居多,因为信息闭塞,先入为主。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说我道心破碎,志不在此。只是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标,也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万钧重压也不足为惧。

日日夜夜训练,时间以比赛周期计算,实在过得太快。那段时间一次又一次点开我们的对话框,却一句话也没有发送,后来才惊觉我们已经四年不联系,整整一个奥运周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其实那段时间已经想明白了很多。控制过程,而非结果。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生活,过去的荣誉与失败,他人的看法、事情的结果都是难以控制的,能做的就是去控制可控的部分,比如训练、心态、技术,我们的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巴奥圆梦大满贯,收到太多祝贺。可划到底她和没给我发消息,点开我们的聊天框依然空荡荡。翻到她微博点赞了很多巴奥相关金牌推送,给郑钦文微博评论恭喜,点赞潘展乐夺金时刻,发博说体操没拿到金牌太可惜。再往下翻,看到她8.4和8.1晚上分别点赞了我的比赛推送的官方博文,那瞬间觉得我们之间的纽带从未间断,某些东西从未改变。

她ins发香港转机,航班延误,被迫过夜。她夜晚去太平山顶缆车,俯瞰全港。想起她说很喜欢香港,我说中环尖沙咀日夜繁忙,还是广东更松弛。那时候调侃她文艺病,受港片印象太深。只是后来港澳行在太平山顶时,也在同样角度也拍下照片。

我在联系共友之前,想了三天。想了她的行程、她的工作和习惯、她有没有可能答应来,她看到我会不会走。最后我发消息给我们共同的朋友,只说了一句:聚一下吧,她最近也回国了?他说行,我来约。

我回:别告诉她我会来。

只是后来再遇见,她第一句话不是你怎么在这,她说,好久不见。我说朋友,她没反驳。她不反驳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更像在骂我。

她举杯时我才注意到她戴了尾戒。不是钻戒,也不是情侣戒,而是一枚不镶任何饰物的素戒,颜色像是抛光后的石英。她从前不戴戒指,那时候她说太麻烦容易丢,现在却戴着这样一枚无意义的戒指。不张扬,不解释,却足够让人在意。想起她在十八岁时送我的戒指,在我们分开后我也时常戴,总猜想她是否在看到照片的时候想起我。

有时候我也想跟她说点什么。想说我看过她换的头像,看过她在小号发的备忘录和自拍,看过她拍的vlog,想说其实我没想躲,只是怕说了她会走。

可我开不了口。她能开口,但她也不说了。她说我变了很多,她又何尝不是。

她不再开口叫我小樊,转为叫我东哥,叫我新科大满贯。我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是主导关系的那一方,后来才意识到她是关系的掌控者,可现在她连掌控都收了起来,不给提示、不留余地、不再调侃。她平静成熟,不再锋利,不需要任何证明,也不再试探我,甚至不反驳我说的“朋友”。

那天结束,她凌晨更新快拍,是2017年杜塞尔多夫回来后她送我的书,《西西弗神话》,那时候她说我并不孤独。

“理性是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思想本身。一个人的思想首先是他的怀念。”这句话她划线,发了出来。所以她是在怀念我们的过往吗,她这是在跳出长久以来被训练的思维逻辑框架,来说我们的关系并不需要太多束缚吗?

世事如云,海阔天空。我们的人生都太宽广,不应该被不确定性所限制,就像不该为不确定的比赛结果放弃努力一样。过往种种,往后种种,似乎都没那么紧要,人确实有太多无法控制之事,也正因如此,自由意志才显得格外珍贵。

写在最后:番外标题灵感源自咚咚大王16岁献唱的《海阔天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我”眼中的小樊是是天才,是努力且万人注目的冠军,这点已经在正文体现了很多,番外更多想展现咚咚大王视角的“我”。文字方面也有在尽量贴合人设,更生活化口吻,不像正文部分那么文学性和沉重。

不论是小樊还是“我”,两个人都是本质极度自信的人,却在彼此面前偶尔感到自卑或跟不上,这是一种极其真实的亲密关系中才会出现的心理反应。并非人格层面的不自信,而是爱人视角带来的特定性不确定:知道自己很好,但不知道这样好的自己是否刚好适合对方。即使自己也优秀,但依然会觉得对方选择自己,是恩赐和奇迹。这是完全可以并存的。反而如果两个聪明又自信的人,在相爱过程中始终毫无不安、毫无迟疑,才是虚假和扁平的。

她看到终点,所以提前后撤;他看到终点,所以更想走一遍过程。两人都不是盲目的人。他们都清楚爱不是人生的唯一主线,他们的轨迹太宽,未来太重,情感无法吞没理性。但正因如此,他们才更尊重、珍惜、在意彼此在自己生命中的位置。

总之是个百转千回,两个倔强又骄傲的人错过又重逢,跨越了十年的故事。

本来以为发出来也没人看,没想到大家那么热情????狠狠赶工出番外,感恩?? 写得太猛了番外都写了八千字,本来想五千字以内的,不过好歹把想写的都写出来了,之后可能还有个关于

“我”比赛的视角和东京旅游,可能久一点,最近现生太忙,感谢观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