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红楼+清穿】 世外医仙化作林 > 第52章 父女谈心

第52章 父女谈心

和贾政张嘴闭嘴的规矩、体统不同,林如海虽然也在四书五经里长大,却更用渊博造就了自身的潇洒从容。

于是贾政见元春,口中皆是“皇恩浩荡”,而林如海……意思意思扯两句得了,再演就过了。什么皇帝?皇帝都不在跟前,哪有跟女儿聊天重要?

“娘娘放心,臣一切都好。黛儿和昭儿也很好,只是有些想念。黛儿还在家中修着娘娘从前的医书,昭儿也跟着学,再加上微臣,家中现在可是满屋书卷了。”

略带玩笑的一句话,将君君臣臣的别扭称呼冲淡。

晴玉唇间带笑,眼中却止不住一酸——尽管是穿越而来,她也确实在此界感受到了遗失已久的亲情。

略低头平复下心绪,尽力稳住了声音,将轻快反馈给家人:“那就好,我在宫里也很好。皇上一向仁爱,宫里姐妹都是极好相处的。父亲放心。”

一抹心疼闪过,林如海脚步放得愈缓:若后宫那么平静,元春又怎么会忽然生女反降位呢?

事涉宫禁,降位的原因并未写明,一句“有违宫规”便一笔带过,只留宫外的贾家一面欣喜于皇嗣,一面战战兢兢。纵使林如海不愿刻薄评人,看着如今的贾家也只能想到“上窜下跳”四个字,连带着史、王、薛等近日往来密切。他又怎么能不担心女儿在宫中受牵连?

偏偏担心,也不能细谈。

晴玉看懂这份慈父的纠结,也因时间有限,不得不加快交换信息的速度。扬起头,勾出往日家中闲聊时的笑容:“说起来,黛儿便一直在家中修书吗?她素日便不爱闹,如今我到了宫里,她一个人在家更少些玩伴。若有些相熟的女眷宴席,叫黛儿多带些丫鬟去走走也无妨,总归别闷坏了才好。”

“娘娘说得是。”聪明人有聪明人的领悟力,林如海既够聪明,也够了解女儿。

一听到晴玉重复“家”字,又说“一个人”,便不难联想到黛玉与贾家的事,“原先荣府也总说黛儿一个人孤单了些,招呼着再去住一阵子。臣本念黛儿年幼丧母,如今娘娘不在家中,越发需要长辈教导。只是这一二月间,荣府与宁府宴席不断,略有些忙碌,臣便想着倒也不急一时。”

“宴席不断?”

晴玉默默咀嚼着四个字,果然,所谓“弹劾”大概率还只是虚惊一场。可贾府不安分是真的。晴玉故作出几分不解:“外祖母、舅舅们的寿辰也不在这几月,如何这般忙碌?”

“原是宁府珍哥儿在府内搭了练习箭术的园子,请了各世家弟兄及亲友来较射。你二位舅舅念着家中本是武将出身,如今若有孩子们读书不好,去习武亦是正理,便叫宝玉等家中儿郎尽数去练一练。有相熟的人家听了,亦觉得‘射圃’是好去处,难免往来就多了些。”

射圃……

晴玉在脑海里努力翻了翻,好像是有过这件事来着,只不过所谓的“射箭”好像是——“贾珍之志不在此,再过一二日便渐次以歇臂养力为由,晚间或抹抹骨牌,赌个酒东而已……公然斗叶掷骰,放头开局,夜赌起来。”(①)

之所以能记得这么一个细节,还是当年看人解析红楼人物性格的时候,说起贾珍贾赦贾政乃至王夫人等人并非不管事的证据,王夫人查抄大观园的雷厉风行自不必说,贾珍身为族长对于家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尽在细节里。

只不过,有些事让他们管了还不如不管,以好的出发点开始尚且常常走歪,何况贾珍建“射圃”的出发点就很存疑。

在原著里聚众射箭是为了“解闷”,而现在显然是高级的政斗只需要最纨绔的方式。

有人能在玩乐里牵线搭桥,有人能把党争降级成玩乐。

想想秦可卿死后,贾珍花钱给贾蓉买官充场面的做法,想必他相熟的亲贵里不乏同样操作。如今既有了太子和大阿哥两方的人脉,多给同靠祖宗荫蔽的废物点心们弄点官职也不足为奇。

别说——还真挺有隐蔽性的。

至少林如海目前应该也还没看出来,只是本能觉得贾府张扬过度,就不晓得僖嫔到底从哪“先人一步”得到的消息了。

思绪转过几个弯,晴玉面上依旧笑吟吟的,顺着父亲的话流畅接道:“既是外祖家事忙,我们的确不好叨扰的,黛儿且在家里,有李嬷嬷教导也很妥当。倒是想念姐妹们时可下帖子请大家到咱们府里来。如今姐妹们渐渐大了,怕是不日都该筹谋起终身大事,现下聚在一起的日子也是难得。”

——甭管一摊乱局最终走向哪,总归姐妹们是要早早抽身。

晴玉早就打定主意,自己进宫后就绝不能再让黛玉独身一人去贾府常住。原本还想着不好明着撕破脸,少不得一次次找理由,如今看来,以贾府出幺蛾子的频率,理由基本是现成的。

倒是其他姐妹难办。在这个时代,姐妹们脱离家族的方法无非就是婚姻。偏偏莫说晴玉在宫中鞭长莫及,就算是在宫外,也很难在婚事上真的帮到什么忙,只得求助林如海。

却不想话音落,林如海的脚步顿住。

酷暑阳光正烈,两人此时正走到一处无甚遮拦的开阔之处。光芒洒在面上,恍惚间像是镀了一层宗教雕像外围的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悲悯意味。然而恍惚感过去,“高大上”的幻觉也散去,又觉得只是因为视线模糊弄出的臆想。

殊不知,同样的阳光下,林如海看晴玉也是一样的感受。

身为读书人,大抵都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理想,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好。

便是林如海本人自省时,都自认为在顾全家人上有所缺失:作为天子手下的纯臣,曾经林如海在任上任劳任怨不说,有时还沾染些危险的任务。若是一朝行差踏错丢了性命,那年幼的晴玉黛玉岂不就是寄人篱下的宿命?可叹的是若非孩子们好奇外祖家,林如海也跟着多打探了一些,只怕还以为荣国府能是什么好归宿。

如今这些悲剧没有发生,少不了女儿一手神鬼莫测的医术助力。

作为一个古代人,林如海不会想到晴玉又是穿越又是历劫的背景,倒是真的信了仙人托梦。

但身为一个父亲,就像他不觉得女儿入宫是荣耀,林如海也不会盲目觉得女儿得了仙缘是好事。

超脱凡俗的能力容易带来更难实现的理想,但理想的实现从来不是能力那么简单。

林如海并不迂腐,所以从不拘束黛玉和晴玉求学上进,可等女儿们真的学到了远超大多数男子的能力,他又担心她们在这个世道下会活得更痛苦。

尤其是晴玉,医术救命(生命),但不救命(命运)。

宫外元春的消息传来时,林如海便同时得知了中间晴玉去救人的环节——在与元春存在龃龉的情况下,晴玉仍然希望避免悲剧。

林如海不会轻易否定女儿的决定,甚至他认可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要知道晴玉之所以能进皇家,就是因为皇帝看中了她的医术。

说得难听一点,是工具,而工具是不能摆架子的。

皇帝给你面子是一回事,你自己的态度是另一回事。尤其涉及到这种皇子皇女的事情,晴玉首先应该有个态度,表明你愿意救,而皇帝让不让你去是皇帝的事。

偏偏入宫后最先面临生产的就是元春,林如海是真的担忧过晴玉因为介怀贾府而置身事外。那么皇帝就算当时不上心,事后未必不隔应——怎么你去救人还要等着皇帝三请四邀吗?

要知道皇帝或许不在意元春,但他在乎儿女啊!

更麻烦的是,孝悌是国家根本。

平日晴玉跟元春不往来可以,那是性格问题。但如果涉及生死大事,晴玉还缄默不语,那么皇帝会怎么看她?

一个连自己姐姐生死都不在乎的冷血人?你因为矛盾就不救自己表姐,那哪天你觉得皇帝给得还不够,你是不是也不认真救皇帝了?

对皇帝来说,一个在救人上有所选择的神医,就算有诸多原因,也叫人后怕。这是原则问题。

说到底,既然在皇帝面前立了医者仁心的人设,就要立到底。一旦崩了,就是全盘崩。晴玉吃了人设的好处,就要接受掣肘。

何况莫说是晴玉,就是林家也不能就和贾府割席。防着贾府是一回事,对外是另一回事。

血缘在世人眼里就是有这么强大的作用。若贾府真有个万一,林如海甚至还要求求情,否则也难免一个薄情寡义的名声。先前答应晴玉帮贾府的姑娘们找归宿也是这个原因,一是为了妻子的情分,二是要有些给世人看的证据。

所以林如海庆幸晴玉去救了元春,但他也担心。

担心晴玉虽然做出了符合帝王和世人要求的选择,却压根不是因为明白这些道理。

而是因为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期待所谓的皆大欢喜。

“说起黛儿这些姐妹们,倒是有几桩喜事将近。”林如海声音沉稳,再开口听起来似乎还是顺着刚才的话茬,“薛家大姑娘近日也从荣府搬了出去,本是为薛家大公子张罗婚事,不想查到先前有意的那位夏家姑娘性子颇有些张扬,倒也罢了。”

“能早知道人选不合适,也算是幸事。”

晴玉下意识回道。

多多查验夏家还是她临进宫前留给宝钗的衷告,如今事情落定,她应该为香菱、为宝钗放心才是,却因林如海突如其来的严肃莫名不安。

“正是。既薛家太太也道大幸。只是男大当婚,既从前的人选不合适,薛家近日益发忙碌起来,日日下帖做客,打探性情柔顺的好姑娘,连带着开始为薛家大姑娘的婚事筹谋。”

一颗心蓦地沉下来,即将配给薛蟠的“性情柔顺的好姑娘”……那岂不是平白又害了一个好人家女儿?

比起伤害别人的夏金桂,这个时代性情美好的女子甚至更可能沦为被伤害的一方。

晴玉似乎有些明白父亲要跟自己说什么了,只觉得自己像是被鼓槌敲了一下,闷得心口疼。

林如海敏锐捕捉到了女儿笑容里僵硬的一瞬,有种“果然如此”的叹息。

狠了狠,他装作没发现晴玉心中所想,继续说出第二件喜事:“人说好事成双,不仅薛家为婚事忙着,贾府二姑娘亦是好事将近。娘娘可还记得从前有位徽州富商汪家欲和贾府结亲之事?因着门第有别,贾府原是拒了。然则近日有些巧事,那汪家家主与赦世兄机缘相识、彼此投契,世兄想着儿女姻缘终究人品为先,便念起从前的结亲事来,颇有些意动。”

说话间,林如海向晴玉微微摇头,示意他虽的确如此前女儿恳求的那样,努力帮妻子家里的女孩们牵线找归宿,可这件事却并非他促成:“说来汪家虽为商人,却素以重信守诺闻名,更是仰慕风雅之家,臣当日叹息姻缘不成,不曾想竟有峰回路转,机缘再成之事。亦是一桩喜事,也请娘娘为姐妹们放心。”

不是林如海牵线的,那会是谁?机缘?晴玉根本不信。

林如海几乎是在明示她,是汪家自己没有放弃,走了贾赦的路子谋求国公府的小姐。

做到的方法并不难想,无非是钱财动人心,比起卖给孙绍祖,这已经是好很多的结局。且终归是林如海曾经看上的人家,重信守诺、儒慕风雅不是虚词。据说这家人做生意,但凡定下价格,哪怕之后有更大的利益在眼前也绝不毁诺;但凡定下交货日期,千难万难也绝不毁约;乃至所有给家里效力过的旧人仆役,一律妥善安置。

这也是林如海肯推荐他们的理由。可终究是能做到富甲一方的人,指望人家单纯简单亦是虚妄。

普通道路得不到的,绕着弯子也要得到,汪家多少是有点手腕在身上的。

既决心想要一个出身公府名门的儿媳装点门户,就不会轻易放弃。至于为什么执着于迎春:一来落败到肯“卖”女儿的国公府确实少见,二来的确从林如海处打听到了些迎春的性情,三来,未必没有晴玉和元春两位宫妃的影响在。

一个有些道德、更有手腕且有心投机的家族。

一桩有些缘分,但更多是交易与算计的婚事。

也好,既是汪家自己选了投机,就要承受贾府可能败落的风险。

当然,朝廷不会特意追究出嫁的女儿,汪家顶多只是不赚,也绝不亏。

至于真到了贾府完蛋那天,不管汪家是真重信也好,造声势也罢,横竖人设既然立了,就得立一辈子。

晴玉默默在心中换掉自己从前给汪家安的老实人标签,曾经设想过的“完美归宿”形象破碎,却有种“并不意外”的感觉。

到了这时候,晴玉已经彻底知道林如海想跟她说什么了。

他在打破幻想。

还真是不能小看古人的观察力,多年父女,林如海看得出她身上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天真和期待。

从穿越到这个世界开始,晴玉就有一种莫名的使命感,甚至可以称之为“圣母病”——想帮大观园的姐妹们找到一个很好的归宿。

晴玉自己也知道,与其把这解释为善良,还不如解释为曾经作为读者,到了今天仍潜意识把自己当局外人的傲慢。

可如果归宿那么好找,为什么连身上有许多毛病的宝玉,都能入选封建社会男性的优秀榜单呢?

或许归宿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指望归宿,不就是把命交在别人手里吗?放在别人手里,又怎么会真正安心。

虽说现代也并非事事完美,但至少在现代,晴玉根本不用把全部赌注压在配偶身上,只需要一把抱住姐妹们的大腿,坐等宝钗继承家业角逐商界首富圈,再准点美美翻开黛玉最新诗集,即便婚姻翻船也有的是空间“天高任鸟飞”。

污浊的土壤养不出阆苑仙葩真正的风采,这一点晴玉早有预料,只是迟迟不远面对而已。

更是金手指给了她偏执的资本,她清楚知道自己谁都能救活,所以谁都敢去救,连这次去救元春也是头脑一热就去了,根本没考虑事后到底会招来妃嫔们越发的恭敬,还是越发的觊觎。

甚至包括之前给皇子们讲课,无论多谨慎,都是有干政风险的。但她觉得自己该讲,所以就讲了。

或许骨子里,晴玉真的还当自己是前世那个读者,肆无忌惮地怜悯书中人,即便来到此世后屡屡提醒自己也没用。

可世间因果环环相扣。有时候晴玉也在想,若不是她对红楼执念太深,也许压根就不会穿越到这个世界来?甚至如果不坚持那一点偏执,要如何留住自己前世的记忆?

期间种种,都是身为穿越者的纠结。

痛苦,而不能为人所道。晴玉不是个勇敢的人,想不明白就不想了,依旧我行我素。

林如海作为父亲却必须要点醒晴玉,让她从实际思考问题:“说起来黛儿的年纪也渐渐大了。有些事亦该筹备起来,臣近来也在思量各家儿郎。”

“黛儿自幼丧母,婚事上本就为难些。若再无长辈教养,只怕终有非议之声”

“再者黛儿虽则聪慧,在有些人家看来难免张扬,也要早做打算,避开些心存偏见的人家。”

晴玉定定回望,林如海的神情忽而和记忆里的一处模样串起来——那年的扬州城,林如海其实已经知道了贾府有诸多不堪事,他为姐妹俩准备了许多傍身之物,准备了人手,拖延着时间,却终究是把她们送进了荣国府。

因为他对女儿的疼爱,不能抵过世人衡量女子时的一杆杆标尺。林如海不能让女儿背上“丧母之女”“无人教养”的名声。

晴玉有前世的经历,对这种标尺嗤之以鼻;黛玉因为本性的高洁,更不会屈服于枷锁。但她们也知道不是林如海不爱她们,而是太爱,也看得太明白。

身为真正的本土人才,林如海才是悟透了这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有目标,而不天真。

以婚姻而言,这个时代的婚姻更像是计算题或者是打分表。婚姻双方斤斤计较着加减分的项目,而女孩子们总是会面临更苛刻的打分标准。在她们为了分数的另一端能够不作妖不作死而战战兢兢时,即便是薛蟠之流,也能有全家人帮忙,高高在上地给夏金桂打低分,甚至继而去评估其他闺秀的名声。

迎春也正是在加分项和减分项被汪家反复衡量后选中,她自己对汪家二公子的了解却只在晴玉黛玉搜罗来的那些内容上。贾赦甚至没有把打分的权力给她,而是自顾自用落到自己口袋里的金钱做了交易。

而黛玉……在这俗世熙攘间,在不了解她却高高在上的“挑选者”眼里,也要对应一条条分数。

“当然,只要有娘娘福泽庇佑。黛儿的婚事必然顺遂。”

林如海的话响在耳边。

没错,只要晴玉有金手指在一天,就能借着皇权的跳板保护姐妹们一天。可是反过来理解,就是她所带来的所有美好结局,都是基于金手指和皇权的,是特例,而且是很有条件的特例。

或者说,晴玉的存在并没有改变姑娘们被放进打分表里的现实,她只是把自己变成了加分项而已。只要晴玉得势,黛玉“丧母”也好,“叛逆”也好,这些所谓的减分项都能被一定程度抵消。一旦她失势,特例就会破灭。

甚至晴玉自己也不复存在。

那么她又凭什么一直抱有天真的期待呢?

又凭什么在这片战战兢兢的土壤上以为自己谁都能救呢?

作为一个慈父,林如海的话不是为了打击晴玉,恰相反,是想替她分担加分项,用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势和眼光,去挑选一个可在掌控内的女婿,通过早早开始扶持、教导、选择的恩情,为女儿多一份“筹码”。

这样晴玉就不用把太多压力放到自己身上,即便有一日她圣宠不在,也有其他的项目能补上。

至于两情相悦、一生顺遂乃至一劳永逸地安排好余生,是希望,却不敢去赌。

按说晴玉应该为这个现实感到失望,毕竟道阻且长,童话般的美满也许永远都不会到来。

也的确失望,因为自欺欺人都做不到了。

但能怎么办呢?

要晴玉一下子放弃之前的坚持,终究是不可能的,何况路已经走到了这里。她可以学着更明哲保身一点,可以把期待降得更低一点,却不可能彻底成为一个好好过自己日子的宠妃。

就算未来没有终点,她也必须走下去了。

何况道阻且长,也只有且行且看。

前世身为一个医生,晴玉比谁都了解明明倾尽了全力还是得不到圆满的感觉。

但如果觉得没用了就不去做,才是真正的放弃。

也许一千次的努力都没有用,也或许有那么一次真的就有用了。

便说迎春,她的确仍然掌控不了婚事的走向,但是她至少已经被可卿的悲剧震慑过,不再愿意逆来顺受;至少在管家的练习里成长,学会了更多自保的手段。

而黛玉如今光华难掩,有自己想要留在世间的痕迹,不会为了谁泪尽而亡。

不是晴玉一个人在努力。甚至就在晴玉的永寿宫里,素日不被人在意的小宫女们勤勤恳恳,听到晴玉将来会教她们医术时眼中的光芒,都是期待着能给自己的命运增添一点机会。

①出自《红楼梦》第75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本章算是情节的过渡,也是女主心态的过渡吧。

有点乱,或者说整本书的情节发展到这里都有点乱。尤其是剧情写到元春这里。

因为是一口气把存稿放进存稿箱的,放到元春这几章的时候因为觉得每一章都好像没把事情说清楚,所以特意设置了双更。

但自己也感觉到还是别扭,因为忽然发现本文的女主一直在当一个工具人,不是在贾府救人,就是在宫里救人。

这一方面是我自己的情节设置把自己限制住了。如文中提到,女主虽然有金手指,但对皇家也是工具人。她必须不间断地去救人,不间断地展现自己很善良,否则会崩了她在皇帝面前的人设。以至于我不得不再设置出一些理想化的情节来配合,那就是皇帝因为在意神医的价值而替女主挡掉“道德绑架”,不然从女主第一次救活小公主的时候就该被人道德绑架过了。

另一方面也是写文之初可能就有没想好的地方。文中提到女主似乎谁都想救,以至于有点局外人下意识的傲慢,其实本质是因为这篇文是为了化解有关红楼和历史的遗憾开的,所以女主好像没有个人真正的心理活动,不是救这个就是救那个,要么就是在推历史进程。

而且本文最初是希望十二钗能够至少活着的,所以除了可卿我实在想不到办法,其他人都在让女主努力去救。但这是“读者”心态,放到作为局中人的女主身上,有时候就会显得不合时宜。

不过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行文到此,也没有太好的扭转办法了,又不舍得放弃,只能一条路写下去,算是给自己第一次写文的一个试水吧。

后面剩的章节也不多了,全文连上番外一共110章,感谢已经看到这里的朋友,如果我上面提到的问题你也实在介怀,建议可以就此弃文了。我自己再次重读了一下自己后面写的内容,只能说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女主和元春的交集基本上结束了,但总的来讲她还是在救人和推历史线上来回奔波。介意的话就还是就不要看下去为难自己了,大家有缘再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2章 父女谈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小船三年又三年

第八年新婚

错号后

北岛长夜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