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红楼+清穿】 世外医仙化作林 > 第53章 从何开始

第53章 从何开始

“杏娘娘,杏娘娘?”

少女的声音轻轻在耳畔响起,晴玉本坐在正殿主位上想事情,目光落在入宫时太皇太后赐下的那颗杏树盆景上,数月过去,上面又多了几颗小巧的金杏儿,随风一吹偶尔发出碰撞的声响,像是一座昂贵却笨拙的风铃。

倒是金玉之声与少女柔顺温婉的嗓音混在一起,有种天然和谐的美感,以至于晴玉一时未曾反应过来,愣了一下,才意识到有人在叫自己。

回过神,永寿宫里排排坐的四个小姑娘一个比一个水灵,身后百蝶穿花的大屏风隔绝了殿外秋风渐起的萧瑟,却比不过真正富贵锦绣养出来的鲜活花朵。

“怎么了隽淑?”晴玉和煦望向刚刚发声的大公主。

一身烟紫宫装修剪合宜,将刚刚长成的少女衬得格外娴雅。细嫩的手上摘了多余的饰品,只留一串多宝手链,落在药钵旁形成粗糙与华美的极致对比。

目光向右移,其他三位公主也是一人抱着一个药钵捣得正欢——倒不是晴玉压榨童工,连刚接种了牛痘的小女孩都使唤,而是有上一批给父皇做礼物的阿哥们在前,这一批便很积极“卷了起来”。

说来也怪,康熙是很乐意在小处宠着女儿们的,然对待阿哥们的隔离,是千叮咛万嘱咐不给留书籍纸笔,生怕孩子们非要演绎一个“带病坚持苦读”的好学形象,对待小公主们,却只多多备了吃的玩的,半点不担心她们会去“苦学”。

某种程度上也没担心错:公主们的确是不会立那种人设的,毕竟读得再好也没人给她们“考试”。

在学习这方面,她们即使获得参与权,也没被赋予竞争权。可这不代表着,她们就没有她们的“卷”法。

除去年纪最小的四公主是真的把捣药当成“玩泥巴”,其他三位,乃至刚刚十岁出头的三公主都是第一天就顺从姐姐的提议,想给父皇准备一份精心的礼物。

晴玉没资格阻拦她们,也没必要。论年纪,晴玉空顶着个长辈身份,比起十四岁的隽淑也不过长了一岁,实在充不了老成;论心智,宫里长大的孩子自然比她更了解自己的处境。

而论目标,说到底她们所做的和晴玉所想的其实有共同之处:在这个时代活得更好一点。

尽管贵为公主,可要知道清朝的公主可是后世人听了都要说两句“可怜”的存在。

清初的状况或许好一些,但也就是那么一些了。

公主们的兄弟讨好君父是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她们讨好君父只是为注定依托他人的一生多一份保障。

但仍要去做。

就像林如海和晴玉那天的讨论一样,即便没有童话般的结局也要去努力,而且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想活得更好是人的本能。

晴玉也不知道她们该如何做起,只能一面配合着完成讨好君王的礼物,一面为了公主们的身体健康控制着每日“工作时间”,顺便夹带私货——公主们身后站着一排心灵手巧的小宫女,俨然是永寿宫优秀学子。

同样是自打数月前,被林如海戳破姐妹们的命运后,晴玉愈发爱用加班缓解焦虑。

入宫以来的几个月,因忙着梳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因忙着熟悉永寿宫的宫人们,三不五时救急看病,持续性担心贾府完蛋——桩桩件件,反倒是最初也最基础的“事业”落下了进度。

于是等见完林如海回来,晴玉痛定思痛,除了定期给太医授课外,永寿宫医学课堂也正式开课。

认真对着青梅报上来的名单,晴玉没敢好高骛远,只把自己宫里的宫女太监分成了“按摩学习组”“药膳学习组”“妇科常识组”,主打一个“用在日常、利于就业”。

内部推行起来还蛮容易,毕竟永寿宫晴玉是老大,她说一没人说二。且宫人们学习热情很高,越是出身不好的宫人学得就越认真。

大约对宫女来说,出宫后的“大龄”是婚嫁的劣势,那么懂一点点医术也许就是加分——甚至因为年龄劣势太大难以补救,她们反而正是那一批能跳出婚姻圈琢磨“就业率”的人,也许几年的速成教育不足以让她们做医者,但哪怕帮身边“不方便”看医生的姑娘解决点小毛病,都算是她们多了一种就业可能性。

至于培训班对外如何“过审”……好消息是压根没人来审。

学点日常技能而已,不算常见,但也不算离经叛道。晴玉略打听了一下,德妃宫里的宫人其实大多上过“厨艺班”,荣妃宫里的苦练针线,皇贵妃宫里人算账本是一绝,每个妃嫔的争宠特色背后都是一整个团队的辛苦付出,怎么不是一种“越努力越得宠”的企业文化呢?

晴玉又一向是很被优待的。

自打露了接生这一手,晴玉在皇帝心里的分量似乎更重了点。

原本救过元春后晴玉还一度有点担心,怕锋芒太过引人觊觎。可事后又想了想,她为了能够迅速获得帝王的庇护,从一开始就是上赶着展现自己的不同。医不叩门,可她一个人在古代的女神医,自己不主动可能永远等不来别人主动。

何况“觊觎”从来是双刃剑,妃嫔们觊觎,就更不敢随意。

但结果与晴玉想得并不完全相同——后宫从来都是在制衡中的,没有人可以过度打破平衡。而晴玉的“使用权”本质在皇帝手里。

皇帝不会坐视晴玉把事涉子嗣的医术当成自己拉帮结派的工具,却很乐意或者说很自然地接管了这项“使用”,用作彰显特权的工具——比如通嫔生产,只要没危险,康熙压根不会跟晴玉提;到了温贵妃早产而太医束手无策时,才会指派晴玉过去,顺带把这事当恩典透露给纽祜禄家。

弄得晴玉有点怀疑,将来妃嫔衡量自己得不得宠,是不是压根不看生产时皇帝在不在,而是看晴玉在不在。

不过既然把晴玉当特权,那自然也得给她特权。

康熙一向很懂得拿捏人心,作为接连立功的奖励,直接借着中秋特批嫔位以上每月可见女性家眷一次。就算知道皇帝还有别的考量在里面,晴玉也不得不承认这奖励给到了心坎上。

如此恩典都能给,开个培训班自然懒得管。

可坏消息也是,他懒得管。

横竖自己的儿女不用愁了,便既懒得让更多的宫人学这些,也懒得让太医学这些。

偶然来永寿宫撞见一次,也只是调笑着问她怎么给宫人们教的多是些用在妇人身上的按摩调理:“无甚大用,倒不如多教太医们制备你那些新药,朕瞧着他们制得还是远不如你。”

而晴玉一直以为皇帝会问并等着康熙来问的,关于给元春剖腹产的细节以及推广,更是没了下文。不晓得是不能接手太医处理妃子们的私密部位,还是不愿意花功夫培养真正的女医。

总而言之,不甚在乎,也不在乎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们是否在乎——别人不晓得,但晴玉知道大公主和二公主在隔离第一天,看见宫女们调试艾灸的时候就有些心动。

也是在那之后才改变了给父皇做香囊当礼物的主意,转而恳求晴玉教她们制药——速成制药不现实,但严格按着配方在宫女的辅佐下一样样往药钵放东西,最后调个半药用的香丸香膏并不难。

真要论起来,这种酷似现代付费DIY娱乐的活动当然远不如刺绣辛苦,然公主们显然深谙父皇面前“看起来新颖用心”比“实际上刻苦努力”更重要的道理。

何况“醉翁”之意从那一刻起,也许就不在礼物了。

“杏娘娘,儿臣有些地方不明白,想请您再教教儿臣。”

隽淑公主,也即未来的固伦纯禧公主,史书上未曾留下她的名字。

晴玉是带着现代人的习惯,记人先记名。或许因着这个世界杂糅了红楼设定,皇室的汉化程度更深,每位公主都有一个汉语名字。晴玉第一次听到大公主这个汉语名字的时候,就不由得赞叹这个“淑”字像她。

举止得宜,文雅贤淑。

她其实并非是康熙的亲生女儿,而是当年皇帝儿女屡屡早夭的情况下抱过来的。无人知晓这样离开亲生父母的身份转换对她是荣宠而是负担,只知道她的归宿是再次离开父母,前往从未踏足的草原联姻。

公主温温柔柔地牵上晴玉的衣袖,流露出自然而不逾矩的亲近:“您这方子上写,说这安神香适合秋季用,这却是为何?难不成药物也分天时?”

“药物因人而用,人却顺应天时。似这安神香,夏季更重清凉去躁,冬日更偏温润养人。因时而变,效用才更好些。”

“既是因时而变,是否也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隽淑扬起自己身上的香囊,“似内务府素日供上的几种安神香,我和二妹妹的喜好便不尽相同。”

“这是自然。似香料等,便有味道的喜好不同。若论起效用更有禁忌,如有的女子体质偏寒,用药时便得避开些。便是同一个人,幼时能用的和长大后也未必一样。至于因地而异……”

晴玉心情有些沉重,不知道小姑娘特意提出的地理因素是否意有所指,只端起桌上的花茶:“如这茶,杏娘娘幼时在扬州时用的和如今用的也不同。京城秋日干燥,难免要滋润些。若是再往西边或北边去,到了草原上,那就又该换方子了。”

“原是这样!”

公主笑意依然,并不因“草原”二字流出多余的情感,哪怕是一点好奇。

只有发间粉晶打造的荷花簪子栩栩如生,描绘出她在诗文中读到,却终生难以踏足的江南:“本以为已蹭了杏娘娘的好方子,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

隽淑带着笑轻轻喟叹,又刻意在感叹中混进几分娇嗔,引出晴玉想要的话题:“若是儿臣身边的宫女也像您宫里的这般聪慧手巧就好了!随身伺候起居坐卧,岂不比太医更方便些?”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3章 从何开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小船三年又三年

第八年新婚

北岛长夜

错号后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