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茵对自己爹娘的印象并不深刻,她是遗腹子,出生在父亲王雱过世后的翌年腊月。父亲过世那年是熙宁九年(1076年),这一年,祖父王安石再次拜相后得不到官家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而父亲的死又令祖父饱受打击。在极度悲痛之下祖父辞去了宰相之职,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注1】
罢相辞官后王安石便再也没有回过汴京,他们一家南迁去了江宁(南京),王文茵便是在江宁出生。父亲去世后没两年,母亲萧氏因思念过度也追随他而去。王文茵四岁那年,祖父母将族亲的幼子过继给父亲为嗣子,取名王棣,王文茵与王棣便是由王安石夫妇抚养长大。【注1】
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王安石晋封舒国公,两年后又晋封为“荆国公”,史称“王荆公”。然而这些虚名于王安石早已如浮云,退休后的他只想远离朝堂纷争,与家人一同度过晚年平静的日子。【注1】
南迁后,王安石在江宁城东门外至蒋山的半道上修葺了一座小院子定居下来,此院距离江宁城与蒋山各半,故命名为“半山园”,王文茵的童年便是在半山园内度过的。半山园名义上是庄园,实则不过是几间用篱笆围起来的矮房而已,连像样的砖瓦院墙都没有,以至于附近的人都不敢相信这园子的主人竟是大宋著名的改革家——宰相王安石。【注1】
在王文茵的记忆里,祖父就是这么一个安贫乐道,对物质没有任何追求的人。他的晚年生活除了著书立说,就是经常带着她们姐弟骑着毛驴四处游玩。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王安石是自始至终贯彻众生平等理念的少数另类,他待人没有一丝一毫身份上的优越感,而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王文茵。【注1】
虽然是王安石的嫡亲孙女,但王文茵对王安石的了解非常有限,在她印象里,祖父就是个普通的老人。如果不是穿越去了后世,她大概永远不会知道王安石这三个字对整个大宋朝意味着什么。
从太虚幻境中重生归来后,王文茵便将王安石留下的日记拿出来阅读,结合后世对他的记载,这才清晰地了解到她的祖父——这位宋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家的生平和政治理想。
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后,因一句“孺子其朋”惹得宋仁宗不悦,与状元失之交臂,降为第四名。这样的事若是发生在其他进士身上,怕不是要遗憾终身,可王安石非但不以为憾,还主动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好机会,自请去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下基层历练去了。【注1】
士大夫走科举之路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入京当官,而馆职就是升官的一条捷径,清高如司马光都无法拒绝馆职,偏偏王安石就是那个另类。在王安石看来做官就是要做父母官,要下基层跟老百姓深入接触才能体察民情,做出对百姓有利的改革来。【注1】
王安石在鄞县当知县的四年,不但兴修水利、扩办学校,还经常下乡走访,事必亲躬,全面了解老百姓的真实生存状况。通过走访得知,大部分的农户虽然勤勉辛苦,一年到头却攒不下什么粮食,给官府交完税后更是捉襟见肘,连吃饭都是问题,一旦遇上天灾**农民就只能靠借贷度日。民间的高利贷,利滚利,农民根本不可能还得清,最后只能卖田卖地,倾家荡产卖身为奴。如此一来地主越来越富,农民越来越穷,国家能收的税也越来越少。【注1】
王安石心里清楚,简单粗暴地干预民间高利贷是不现实的,于是他想了一个新的措施,把县衙能够动用的粮食以远低于高利贷的利息放贷给农户,帮助他们度过危机。这项名为“低息贷粮”的官方放贷模式相当于现代的“低息农业贷款”,也是后来王安石变法政策中的“青苗法”的雏形。【注1】
“低息贷粮”不但解决了老百姓最恐惧的民间高利贷问题,还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让地方上的粮食储备实现了增值。为了解决农民的粮食产量问题,王安石又带领全县百姓兴修水利,增加农田的灌溉面积,提高了每亩的粮食产量,也为后来的“农田水利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注1】
因在鄞县四年政绩突出,任职期满后王安石晋升为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也就是地级市副市长。而王安石本人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声名更是广为传颂,自然也传到了朝堂之上。时任宰相的文彦博出于对王安石的欣赏,想把他破格调入京师,却被王安石以京官收入低为借口推辞了。【注1】
舒州通判任职三年期满后,在偶像欧阳修的推荐下,王安石勉为其难地接受了“群牧判官”的职位。“群牧判官”就是负责管理国家马匹的机构官员,马匹属于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对王安石来说与其在京城里当“弼马温”,不如下去基层干实事,于是干了不到两年他又申请外放,先后担任了常州(今江苏常州)知州和提点江东刑狱。【注1】
王安石多次拒绝朝廷让他入京担任馆职的任命并非是他清高,更加不是因为京官薪水不及地方官高,而是他想通过县、州、路三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基层岗位实践自己的施政理念,并蓄积力量等候一个最佳时机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注1】
嘉祐四年,王安石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机会,他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注1】
三司度支是掌管国家预算的机构,这里掌握着国家的财政收支情况。这一次王安石没有推辞,欣然接受了这份新工作。也是在三司度支,王安石与他毕生的政敌司马光成了同事,并由此开启了两人从挚友到死敌,相爱相杀、渐行渐远的政治生涯。【注1】
在担任三司度支判官后不久,王安石便向宋仁宗递交了一封万言奏疏,对北宋愈发严重的“三冗”问题和社会弊病、政治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只是有过庆历新政失败的前车之鉴,年事已高的宋仁宗早已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和勇气,枉费了王安石的一腔热血,这件事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注1】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赵曙继位,同年王安石的母亲去世,心灰意冷之下王安石便回江宁丁忧去了。这样一直到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王安石总算等来了改革路上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那场撼动北宋根基的熙宁变法从此拉开序幕。【注1】
王文茵掩卷长叹,祖父的日记她已经翻看过无数遍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变法失败有多重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王安石后来身居庙堂之上,严重脱离群众,又对地方官执行变法政策鞭长莫及。加上他老人家性格执拗,不懂变通,他自己虽然不是好大喜功、争名逐利之人,但架不住身边猪队友多,最后弄得自己孤立无援也是必然的结果。
而早年王安石在地方能做出政绩的主要原因就是跟基层老百姓走得近,听得见底层人民的真实声音,可见想干好实事就不能脱离群众,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
作为穿越过后世的人,王文茵并不认为自己是带着改变历史走向的使命重生而来的,她坚信一点,历史不可能因为一个穿越者而改变,她也不想卷入朝堂复杂的政治倾轧中。
所以,最开始她的目的只是想搞点钱,摆脱穷困潦倒的境地,让自己和阿弟能活得下去。可当她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来自后世的先进技术和秘方对这个朝代是有碾压式的巨大优势后,她的想法就变了。
既然她能改变身边这些老弱病残幼寡流民的人生,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那她为何不去帮助更多的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穷困潦倒并不是因为他们好吃懒做,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挣脱困境的机会,而她恰好掌握了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金手指。
也许,这才是她重生的使命。
有了这样的意识,王文茵便知道自己接下去要做什么了。文安世没说错,她的确是在效仿祖父王安石当年走过的路,为生民立命。即便这个国家在几十年后将会面临倾巢灭亡的巨变,她也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做点有价值的实事。
王文茵盘点了一下自己手头的几个项目,米线作坊运作良好,最近的订单甚至已经需要排期到明年了。她打算若是订单持续增长,便再投资修建一家分坊,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流民的生存问题,但这需要跟县衙商量一下用地的问题。
鲁大他们的梯田改造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而她自己买的旱地已经开始兴修水利,准备改造成水田,顺利的话来年春天便可耕种。若是这两类田地改造能成功,那便可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推广开去,让更多失去土地的流民重获田地,恢复农民的身份。
香料工坊的产品再有几天就可以出货了,到时候可根据香料铺子的销量再考虑是否需要增产。阿萍家的米线摊如今生意火爆,不但带动了米线作坊的订单量,还吸引了不少从汴京赶来的饕客打卡,接下去可看情况再增加一些流动小吃摊,增加就业机会。
就这样,几日后王文茵又去了一趟朱仙镇,一是为了验收香料铺子,做开业前的准备;二是同张二嫂、李阿萍她们商量自己的商业拓展计划。
【注1】文献资料参考自百度百科:王安石;文章《辟谣:王雱不是王旁,王安石改嫁的是次媳庞氏,不是长媳萧氏》;岳麓书社出版野狐狸著《宋朝进行时》;《北宋怪才宰相王安石--著名政治家、超前思想家、 全能文学家、卓越军事家》;《千古争议王安石》,《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实施的田赋制度,为北宋创造出了大量的财富》,《农田水利法:王安石推行的富国之法,有效的解决了北宋的财政问题》,《王安石与《农田水利约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5章 第四十五章 变法改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