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重回1998:此心安处 > 第21章 第 21 章

第21章 第 21 章

槐花的甜香还未散尽,暑气便一日□□了上来。李家院子角落那口熬酱的大锅,几乎从早到晚都氤氲着带着辣香的白汽。高军从县城带回了一沓印着红字黄边的“坳里香”标签纸,虽仍显朴拙,却比手写的白纸黑字醒目了许多。瓶子穿上这“新衣”,摆在摊位上,果然更引人注目。

然而,随着高军和李行光往外铺的摊子越来越多,一个问题悄然浮现。

这天,李行光从邻镇集市回来,眉头拧成了疙瘩,手里拿着半瓶辣酱。“妈,军子哥,你们尝尝这个。”

汪红霞和高军各挑了一点尝了,脸色都微妙地变了变。

“这……味儿咋有点浮?辣是辣,但不厚实,香味也短了一截。”汪红霞咂摸着嘴,疑惑地说。

高军脸色凝重:“这是从南边王村那个代销点拿回来的,说是咱的货。静妹子说过,味道是咱的根,这味儿不对,时间长了要砸招牌。”

问题出在哪里?一家人围着那半瓶酱琢磨。最后,还是汪红霞一拍大腿:“是了!准是火候!那锅酱是我头天晚上熬的,熬到后半夜实在撑不住,后半程火有点跟不上,又急着出锅,没闷够时候!”

味道的波动,像一记警钟。李静周末回家,听说了这事,心中了然。小作坊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光靠母亲一双手和经验感觉,已经不够了。

晚上,煤油灯下,李静没有拿出纸笔画蓝图,而是搬了个小凳子,坐在正在纳鞋底的母亲身边。

“妈,”她声音轻柔,“您这熬酱的手艺,是跟姥姥学的吧?”

“那可不,”汪红霞脸上露出追忆的神色,“你姥姥那时候,一下酱,整个院子都是香的。火要文,不能急,搅动要匀,不能停,最后那一下‘闷香’,时辰差了,味儿就泄了。”

“妈,您这每一句,都是宝贝。”李静认真地说,“咱得把这些‘宝贝’留下来,变成谁看了都能明白的规矩。比如,一斤辣椒配多少油、多少豆豉、多少香料,大火烧开转小火熬多久,最后关火闷几个时辰……咱把它定下来,写成‘标准’。”

“标准?”汪红霞有些茫然。

“对,就像咱种地,啥时节播种,株距行距留多少,都是有讲究的。有了这‘标准’,以后就算您手把手教别人,或者咱规模大了,请人帮忙,熬出来的酱,也都是一个味儿,都是咱‘坳里香’的味儿。”

汪红霞听着,渐渐明白了。她放下鞋底,眼神亮了起来:“是这个理儿!不能一个师傅一个法儿,乱了套!” 她立刻来了精神,拉着李静就开始回忆、梳理她那些藏在手感、眼力和经验里的“独门秘籍”。

李修胜在一旁默默听着,偶尔插一句:“油温几成热下辣椒面,也得定准了,过了就糊,欠了就不香。” 连爷爷李铁柱也凑过来,以他老炊事兵的严谨提议:“配料下锅的先后顺序也不能乱,就跟打仗排兵布阵一样,得有章法。”

这个夜晚,李家没有讨论宏大的规划,而是在一盏昏灯下,进行着一场关于“味道标准”的细致打磨。李静负责记录,将母亲口述的“手感”和“火候”,转化成具体的数字和时间。这个过程,仿佛是将一份无形的家族财富,一点点固化成可以传承的基石。

与此同时,高军负责的“原料保障”也开始落地。他选了村里两户向来老实本分、田地也侍弄得好的人家,签订了简单的协议,由李家提供筛选过的辣椒种子,并邀请李修胜和爷爷去指导堆肥和种植。一开始,那两户人家还将信将疑,但看到李家自己地里长势明显更旺的辣椒苗,便也认真照做起来。

“军子,你这法子好,”其中一家的男人对高军说,“跟着你们干,心里有底,比自个儿瞎摸索强!”

“坳里香”的味道,在经历了小小的波动后,因为这份对“标准”的执着,重新变得稳定而醇厚。那穿着新“花衣裳”的瓶子,带着这份统一的、令人安心的味道,继续流向更远的地方。李静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这一步,关乎信誉,关乎品牌的生命。她看着灯光下家人认真商讨的身影,看着那份渐渐成文的“熬酱标准”,心中充满了一种比赚钱更踏实的满足感。她在赎回的,不仅仅是一种高质量的生命体验,更是一种可以被传承、可以被放大的价值。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