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州自从广梁水患后,知州之位空缺许久,一方面是因为陈京观,大家都不想去他的地方自讨苦吃,另一方面崇宁也暂时没有寻到更好的人选,所以那地方就一直由阙州派下去的巡防使作为督察,兼着知州的活。
让陈京观赴任廊州,是萧霖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他作为广梁出去的少将军,即使是降职回到廊州,百姓依旧会看在他过去的面子上善待他。
实际上当时敬安山剿匪之后,许多人都下山在廊州安了家,倘若现在的陈京观想,他完全可以仿照着穆家三兄弟占山为王,他的名气足以做到一呼百应。
不过陈京观安然接受了这一切安排,甚至走的时候比来时多了几分坦然,他一路上有一搭没一搭的同平芜聊天,慢慢的也和府兵中的一些新面孔熟络起来。
此时若有人监视他,定然觉得他是疯了才会如此漫不经心。
虽说被贬廊州使陈京观偏离了自己原本的设想,但是能凭此离开阙州,他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要说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在那日堂会后和萧霖说句话。
他说过他不会帮自己的,他不会表明立场的,可是他依旧托人传了口信。
陈京观越发觉得不光是自己看不清萧霖,恐怕他自己也未必真的看得懂他自己。
只是来日方长,陈京观相信他们会再见面的。
他越往北走,路上的花草就开的越好,廊州此时的气候是一年中最适宜的,夏末时分山花还未残败,烈日却已倾颓。
他走走停停采了很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席英就用自己以前做的布褡子将它们全都敛在一块。
她这次出城没骑马,而是同陈京观一起乘着轿子,她少有的能静下心来做些针线活,与陈京观待久了,她仿佛也成了处事不惊的样子。
“你想要什么花样?我可以试着绣一个。”
陈京观让两个小孩在私下里不要叫自己少将军,平芜还能叫一句师兄,席英却找不到其他称呼,每次话说时都有些生硬的直接开口说“你”。
她此时一边低头做着手上的活,一边轻声问陈京观。
“你见过兰花吗?”
席英愣了一下,有些游移地点头。
“算了,绣个文竹,下次见到薛知州送给他好了。”
席英没答话,但是已经用手里的线开始在布料上比划,陈京观倚着窗户看她,冷不丁冒出一句。
“你若是叫名字不习惯,你就叫兄长。”
席英手里的动作怔了一下,然后就见她缓缓点头应了一声。
“那日陆皇后的话,你怎么想?”
陈京观始终记得席英在赋阳宫的样子,只是这些日子事情多,他没寻到机会问,正巧平芜选了一个人随着队伍里的兄弟骑马走,他们就有了单独待着的时间。
陈京观料定自己大概就是个漂泊浪荡子的人生,他也乐得自在,可是跟着他的人,应该有他们的归属。
“兄长是说那句‘你只是你’,还是那句‘找个寻常人家最好’?”
席英手上的活没停,从她的语气中陈京观听不出来她的意思。
“都有,我只想和你聊聊天。”
席英了然地点头,但是没有立刻搭话反而是长叹一口气,伸手指了指陈京观身旁的线团,陈京观伸手把她要的线递给她,听她开口道。
“我明白陆娘娘的意思,也明白你的意思,我觉得不冲突。我喜欢跟着你们四处跑,过去十几年我在那个小村庄长大,最远只去过镇上的市集,可我现在见过海,看过沙漠,或许有一日也能去看看草原,我喜欢这样的日子。”
席英的针线活不算好,但是熟能生巧,她这些日子没事做的时候就绣花,现在一个文竹已经难不倒她的了。
说话间,她手上那块墨绿色的布已经隐约可见勾勒出的竹影。
“至于婚嫁,我不像兄长一般瞻前顾后。”陈京观闻言笑了笑,席英却没太在意地继续说道,“如果有一日我能遇到心悦于我的人,我会选择去过平淡的日子。毕竟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前半生看过世界,后半生也该享享清福。”
席英说话时陈京观一直瞧着她,他原本以为席英会排斥嫁人,会排斥将自己困在原本的人生中,可是她的话让陈京观明白,她这辈子最想要的始终是选择,是时刻都能从心选择。
她不会被简单的世俗和别人的话语困住,相比于陈京观,席英或许是将军更适合的人选。
见陈京观半天没有说话,席英就侧过头看了他一眼,瞧见陈京观满脸笑意地望着自己。
“兄长原本是想说些什么?”
陈京观干咳了一声回过神,伸手掀开轿帘的一角,平芜正在队伍末尾和一个小孩说笑,他瞧见了陈京观,就扬着手里的鞭子朝他挥手。
“我原本想的,倒不如你刚才所说的。你果真不止于此。”
闻言,席英低下头的时候嘴角绽开一抹笑容,她抚了抚布料上凸起的纹路,用手指寻找藏在布背后的针尖,轻微的刺痛后她拿开手,任由针头刺穿布料,然后看着它在料子上留下痕迹。
她说不上自己为何会喜欢刺绣,可她最难受,或者最无聊的时候,想到的总是寻一块布来作画,她享受刺绣让她慢下来的感觉,也喜欢每一针都没有余地的果决。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在刺绣的时候她可以选择,在何时落针,在何处落针,即使绣坏了无妨,大不了自己再掩一层新的去修饰。
她做的决定,只与她的心情有关。
这样惬意的路程,更像是一次旅行,是过去一年匆忙后得到的片刻休憩,等陈京观到廊州时已近秋日。
按理说照廊州的气候,这里的秋分时节必定伴随丰收,甚至还会比其他两州收获的更早,在这种情形下粮铺的价格应该是一年中最低的。
可是陈京观进城后绕了三条街,无论是街面上很气派的大铺子还是小巷间藏着的小粮商,他们的价格都居高不下,甚至有冲破水患那年阙州粮价的势头。
陈京观心里当然的生出些猜忌,但是他新官上任,又是从武将跨到文官,怎么说都有些不伦不类,在这种情况下他最好先收敛些。
于是他搬进了提前托穆家兄弟找好的房子,一切收拾齐整后,他登上了廊州刺史史忠的家门。
在陈京观还是昌用的马队伙计时,史忠就已经是廊州的刺史了,他是自请从阙州来到廊州的。
当时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不适宜在京城旧居,至于为何不适宜,他没有明说,萧霖也没有过问。
之后这些年史忠始终是那副游离尘世外的样子,他听不懂上门来攀附的话,也听不懂历届知州的暗示,不过他于这些人而言没有利好,却也没有成他们的阻碍。
他如同泥塑的菩萨,听完了尘世的愿望,却无动于衷。
甚至说那年广梁水患,他其实很早之前就察觉陈京观有所动作,但是当时的知州对此没有反应,他也就置若罔闻,后来得知那知州早就不想在南魏待了,他用廊州粮仓换了陈京观送他们一家去平州生活。
他就这样我行我素的过着自己的日子,无功无过,守着他家的两个小子慢慢长大。
陈京观站在史府的门口,抬头看了一眼上头牌匾,他身后跟着的席英和平芜一人提着一包东西,不贵重,但总不好空着手来。
“你家大人在吗?”
陈京观拦住了刚跑出院子的小厮,那小厮觉得眼前的人脸熟,但是又没敢认,就谨慎地点了点头。
“多谢,”陈京观笑着回应他,却又伸手抓住了刚要走的小厮,“见你家大人需要通传吗?”
小厮看着眼前人的模样,第一直觉就是此人不好惹,他原本想扯回自己的袖子,可是下一秒就打消了自己的念头。
“您是?”
小厮犹豫片刻开口问道,等着陈京观报出大名,他十分庆幸自己刚才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
“少将军稍等!我立刻进去通传。”
那小厮一溜烟往屋里跑,不一会陈京观就看见一个书生打扮的人由那小厮带了出来,他见到陈京观时恭敬地行礼,然后笑着开口道。
“在下史如,家父今日外出要晚些时候才能回来,少将军屋里请吧。”
眼前的少年看起来很清瘦,大概十五六岁的样子,他说话时手上还拿着一卷书册,佝偻着腰显得有些拘谨。
“别叫少将军了,如今我位阶在刺史之下,公子直呼我大名即可。”
陈京观边说边随史如往屋里走,可史如听闻后却忙摆手道:“少将军之名,无关官职,是您当得起这个称呼。”
史如说话时腰弯得更低,陈京观看见他抓着书的手因为紧张而死死握着,他便笑着应了一句“谢谢”。
“不知公子在看什么书?”
陈京观想转移话题让史如放松一些,却没成想他此话一出,眼前的人反而更紧张了,连忙将手里的书踹进了怀里。
“没什么,一些闲书。”
史如的神色紧张,陈京观也便没有多问,跟着他进了正堂。
他刚坐下没多久,一个和史如长得极为相似的人从书房里出来,远远地朝他行礼,然后去厨房端了一杯热茶。
“在下史若,刺史史忠的长子,见过少将军。”
眼前的两人站在一起时,陈京观才看出了些细小的不同,史若比史如高大一些,眉眼间更多了几分锐利感。
陈京观微微点头,史若就带着弟弟迈步坐到了陈京观对面。
“不知少将军今日来,所谓何事?”
史若先开口,他的语气听起来不卑不亢,相较于史如来说更像是刺史之子。
陈京观示意身后的两人将礼物交给了史家的下人,然后拱着手说:“我来廊州赴任,自然要先拜过刺史大人。我所带的都是些寻常的吃食,想着第一次见面不好空手来,就将我身边能寻到的东西拿了些,还望刺史大人不嫌弃。”
史若嘴上说着“客气”,可是陈京观看到他与接过包袱的小厮对视了一眼,那小厮缓缓点头示意。
“少将军来的不凑巧,今日是廊州官粮入仓的日子,父亲应该要半夜才能回来。这些原该由知州或巡防使盯着,但是他前些日告假,父亲只好亲自去看了。”
陈京观端在手上的茶还没入口,史若话中的深意就抢先一步迎上了陈京观,他点着头没说话,低头抿了一口。
“所以廊州的粮收完了?”
史若看了陈京观一眼,点头应道:“半个月前起仓,三天前晾晒结束,秋收算是干完了。”
“那官粮入仓之后呢?百姓的余粮你们统计过没有?”
陈京观这话一出,史家两兄弟面面相觑,他原本不想初次见面就弄得如此生分,可是史若刚才的话明里暗里在提点自己。
陈京观向来不喜欢别人含沙射影地挤兑自己,尤其是他本就怀着疑惑,但依旧礼数周到的上门时。
史若见陈京观语气变了,他那有些趾高气昂的神色就收敛了一些,史如看气氛不对,连忙开解道:“官粮自然是首先要紧的,父亲忙完明日一定会督促司农司去核实,一步步来嘛。”
史如躬着身子笑着,他自始至终都站在哥哥身边,陈京观看了他一眼,嘴里预备好的话又咽了回去。
“既然刺史忙的是我的活,那我自然不能闲着。麻烦公子替我给刺史大人说一声,陈某人来过了,至于司农司那边的事我会处理。”
说罢,陈京观将手上的杯子放在身边的茶几上,微微低头朝眼前的两人示意,只是他抬头时突然看着史如说:“史二公子,《浮生谈》是好书,不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你我共勉。”
陈京观临走前看了史如一眼,史如楞楞地点头,他身边的史若瞧着弟弟,嘴上说了一句“少将军慢走”,而后陈京观便听到背后两人窃窃私语。
不过他无心再关注这两个小孩,他朝着平芜使眼色,平芜默默点头应下了,刚出了刺史府的门,平芜就让身边的人去查史忠的底细。
那边《浮生谈》,是苏扬的遗作,它不该出现在南魏的土地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