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古典架空 > 七春十三秋 > 第8章 惊铃变

第8章 惊铃变

“其后呢?”四娘忍不住追问。

林春芜挽住鬓边落下的细发,淡淡地回她:“在她心中我是混迹风尘的女人,然后怕是无从谈起了。”

话里话外到底还是有不平之气。

四娘讷讷,“也对……春娘子遭人如此对待,难免……”

林春芜洒脱一笑,又道:“其实我并不怨恨她。玉台坊每日每夜来那么多客人,我做什么要记住她?她又凭什么让我念念不忘?你不要以为我们女人没了情爱活不下去,建康冬天和春天其实没有太大的分别,”她顿了一下,一双眼睛敛着一点晃荡的快意,

“冬天,建康满城飘雪。可到了春天又飞絮万户。冬去春来,有时我自己也记不得当下是春天还是冬天。人亦复如斯,让人心心念念的,不过是那点年少时被施舍过的好意。”

四娘其实很想问,那你和许多在一起的时候真正快乐过吗?

可她已没有问的必要,答案就在林春芜的眼睛里。

方待霜忽而开口,问她:“前辈可知许多后来入了青城做道士?”

林春芜将肩头坎肩解下来,露出那件崭新的绛色衣裙。

众人这才看清,上面绣着两只交颈缠绵的凤凰,金线勾勒,在雪色下熠熠生辉。

这是一件嫁衣。

“当年我与她分别后,适逢坊主决定将玉台坊转手,我亦不欲再留建康,便拿钱赎了自己决意往天下去。临行前坊主送我这件嫁衣,道是若遇见了适合的人,不妨穿这衣裳给她看。”

林春芜神色怀念,她好像又回到多年前那个告别的时刻,淮水烟冷,故人在桃红飞舞的时节同她各道珍重,此后二十年不复相见。

为什么会记得那么清楚呢?

她低头苦笑,那天的春风实在温柔,长长柳枝从岸边垂下来,绿色烟波一阵一阵轻漾,渡口往来船家似过江之鲫。黑衣服的年轻女人抱剑立在桥边,等她上船时远远从桥上抛了一个油布包到她怀中。

她不敢拆开,亦不敢回头。

直到船行至城外她才解开用麻绳仔细捆好的包裹,

里面是一条油光水滑的貂皮坎肩。

雪白柔软,像她曾经见过的明月。

方英见到那件嫁衣惊叫出声,“这是当年荀瑜祖师的遗物!”

四娘一愣,问道:“怎么祖师也是要嫁人的么?”

众人沉默一瞬,方待霜适时开口,“并非如此,祖师当年力有不逮,入青城后休养许久,当时青城满门俱是男子,没有换洗衣物,这件嫁衣应当是祖师初入青城的应急之物。”

四娘陷入失语,三百年前的青城掌门怎么会有一件女子嫁衣?

仿佛是看出她的怀疑,方待霜问林春芜:“前辈身上的衣裳,可否将来历告知我?”

其实并无什么特殊来历,林春芜从坊主手上得到这件衣服是机缘巧合。

她如此一说,方英不免面有憾色。他本想听听祖师的故事,却大失所望。

林春芜抚上坎肩,脸上流动着一种奇异的神色。四娘知道这种神情不是为了在座的任何人,只是这个女人心中对往事的一种回忆。

方待霜上前一步,问她:“林前辈,你是为了她而来么?”

谁?

总不可能是许道生。

四娘有些好笑,却见这风华犹存的女人定定地看着自己,心中疑窦渐生,问道:“前辈做什么这样看我?”

林春芜摇头,“只是多少年没见过像小娘子这么俊秀的人了,令尊令慈想必也是武林中响当当的人物,不知高讳?”

四娘从小是孤儿,一出生就被遗弃在江边,是路过的采莲女见她可怜,带回家天天喂菱角喂大的。

后来大旱,淮水上游断流,下游因水为业的城郭相继爆发饥荒,闹得饿殍遍野,几乎到了暴乱的程度。

采莲女在这样动乱的环境里与她走散,此后四娘就再也不曾见过她。

天灾或是人为并不可知,四娘没生出过怨怼之心。

就算有,也该怪老天。

她从来没怪过她的菱角阿娘。亲生父母对她的出生充满厌憎,甚至到了要遗弃的地步,菱角阿娘是重新给予她生命的人。

在她心里,菱角阿娘是世界上和人贩子师傅并列的好人。

她衷心地为她们祝愿,在这样荒唐纷乱的世道里能得偿所愿。

四娘微笑,面容真诚,“我只有一个娘亲,是淮水上采莲的船家女,算不得高门大户。”

林春芜思索了一番,也不再执着于此。

她今天来,是有一件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觳觫的事要告诉方待霜。

“方姑娘,按字号,你的师长应是尘静那小姑娘,尘静同代空、化、忘三位师姐亦是武林中不世出的高手,然而你却下山了,这是为什么?”

四娘心下一惊。

林春芜能如此准确地道出方待霜的法号,想必这二十年来她对武林并不是不闻不问。而又能通过峨眉独创的一绳继名法推断出方待霜师承尘静,就更说明她从来没有安于做一个酒楼娘子。

所谓一绳继名,是指师徒法号首尾相承,师长法号末字授予徒弟为法号首字。譬如尘静为师,则取末尾“静”字为其徒首字,如此代代相承,门中各脉皆一目了然。

方待霜的手已悄然按上了剑柄,师长嘱她速去青城自是有自己的用意,但临行前却着重强调不可对外人道。

除却怕盛名招惹是非之外,还有另一重更重要的目的。

普贤发大行愿,是佛教中司掌德行的菩萨,以行践得道。峨眉为普贤菩萨道场,素有逢一逢十五向善男信女施法布道的法会,逢诸佛诸尊出家日、成道日更有诸弟子下山说经辩义的习俗。

按惯例,下山时众人皆着缁衣手携念珠,持法长老须秉十二环铃普贤说法锡杖,遇信众不可示钵,而须将身上除法器法物法衣之外的金银赠出,直至诸财散尽方可归山。

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日,护法长老尘化、尘忘下山说经,掌门尘静、执经长老尘空在山中坐镇,十九名二代弟子九名随长老下山,十名留居山上。

谁想下山时长老弟子共十一人,回来的只剩尘忘座下最小的弟子忘愿。

她归来时诸器皆破,血干缁衣,说法锡杖十二环铃被打去八铃,昔日啼月鸣日之音已不复现。

众人见她如此惨状不由大骇,正在筹备四日后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的尘静失手捻断祖师忏珠,一口气梗在心口,众人合力为她运气,直到圣诞日当夜尘静才悠悠转醒。

尘静昏迷时峨眉象失其老,一时间人心惶惶。长老尘空命方待霜速下峨眉往青城告难。

又因峨眉高山茫茫,众人栖迟之处寥寥,因此尘空特别嘱咐在见到青城掌门霁云子祝道衍之前不可将峨眉秘事道与旁人。

方待霜临危受命,一路打听下山往青城去,只是问错了人,本该往西北逆流而上,却顺江东南而下,一路飘到犍为。

若不是在渡口遇见四娘,只怕离青城会越来越远。

这些事她甚至连四娘都没说过,林春芜一言却切中肯綮。

为何下山?

为峨眉下山。

山中师长同侪何在?

在黄泉冥司九幽世界。

这是方待霜心中的隐痛。

林春芜又怎么会知道?

除了她就是造成这一切的凶手之外,方待霜几乎想不出别的理由。

凛冽的杀意几乎让四娘反射性地跳开,她暗暗用劲,克制住心中对这种气息的厌惧。

但她其实并不陌生。

察觉到杀意的林春芜毫不惊慌,只微微一笑,“你无需如此,你的师伯师姐们现在正在这世上最安全的地方。”

方待霜闻言,眼中寒色稍减,手却依然按在剑柄上。

“我怎知你不是骗我?”

林春芜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小的铃铛,抛给她。

铃铛在空中一阵撞击,不若黄钟大吕有金铁之音,反而是短促刺耳的剐蹭声。

方待霜接住,两指将其夹在中间,用力一按,铃铛铜舌掉出来。她捏住铜舌,在铜舌下端突然裂开一道口子,一卷小小的纸条落在她的手心。

展开一读,她的眉头缓缓松开。

心头一阵激荡,这大概算她连月奔波以来为数不多的好消息。

这是尘忘留给峨眉弟子的密信,因纸卷有限只有寥寥数语,

[暂安,春可信,速归山。]

意思是众人现在处境尚可,林春芜是值得信赖的人。

但最后一句的“速归山”,是归峨眉山还是青城山呢?

用了“归”字,想必是指向峨眉山,可是尘空又让她速去青城山。

她看向林春芜。

现在,只有林春芜和四娘是可以相信的人。

此时,久未出声的方英忽然问道:“诸位,可要方某避开?”

四娘一笑,评了句“圆滑”便不再做声。

在林春芜的话中,用了“安好”这样的字眼,想必峨眉众人在今日之前都以为长老们出了什么事。

尘静掌峨眉权柄十九年从未出过差错,绝不会轻易遣首徒下山。能让峨眉大乱的只有外力斗乱,结合江湖风声,只怕是有人在山下遭遇不测,而峨眉甚至没有还手之力。

方英作为眉山郡长史,按理要监管治所内一切军事治安之事,然而峨眉身负从龙之功,又人人身怀武艺,寻常兵士轻易不敢为难。

他先前对方待霜四娘二人细加盘问,意在走个过场,只是桌上那死人尸状过于骇怖,在郡内流言已起。他只得将人留下,待查明真凶后将二人好好送出眉山郡。

现如今如果自己留下,就更是扯入峨眉这趟浑水,得不偿失。

林春芜微微颔首,待方英走远了她才低下声,问方待霜:“我对峨眉并不熟悉,只问你一句话,你想往青城还是回峨眉?”

方待霜一愣,随即沉默。

往青城,是将门派兴衰寄寓在他人手中。

回峨眉,是将师长姐妹性命扛在一人肩上。

她几乎没有犹豫,

“回峨眉。”

她必须回去,不为了二十年养育之恩,就算是为了不将无关之人扯入这趟浑水,她也要回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魔女霓裳(gl)

拳镇武侠

玄龙之战神

穿越诸天之无上天庭

大明之宝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