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说的没错,此时的大唐是天朝上国,大唐的皇帝是天可汗,大唐的长安城是举世瞩目的大都市,任谁来了长安都会赶紧去见识一下这盛世的繁华,所以在苏定方进宫之后裴行俭就离开了都亭驿去往坊市逛街。
只是这逛街是逛街,繁华是繁华,乱花渐欲迷人眼,裴行俭也是各种大开眼界,更让他大开眼界的是长安城里的长安人,身居都城的长安人素来以见多识广著称,张嘴就是天下八方,什么波斯人,天竺人,新罗婢,倭奴人,吐蕃人,回纥人,突厥人,长安人的话头都能说得明明白白,主打一个囊括四海,这听得裴行俭津津有味,如果他们允许裴行俭参与话题,裴行俭还会告诉他们高句丽人,靺鞨人,百济人。
只是裴行俭到底还是小觑了长安人,还不等裴行俭说话就有人说到了裴行俭想说的高句丽人,自从太宗皇帝打败了高句丽之后,高句丽早就不是中原百姓的梦魇,也不会提起高句丽就是恐惧惊惶,这就是太宗皇帝替百姓打回来的精气神,现在高句丽依旧是大唐的敌人,是世仇,这是所有百姓都知道的事,所以大家都在感慨太宗皇帝为什么不多活几年,为什么偏偏就在要对高句丽终极一战的时候驾崩,这让很多百姓捶胸顿足,还有什么事比复仇更重要?大唐传承自前隋的对高句丽的屈辱从来不会因为改朝换代消失,这些话听得裴行俭连连点头,打了败仗都是史官要用小本本记下来的,这是民族的,国家的耻辱,岂有不洗脱的道理?
接着见多识广的长安人就说到了朝堂关于高句丽的议论,说话的长安人一脸严肃的道:“据可靠消息,皇上想对高句丽一战,可是朝堂上以长孙监国为首的诸位大人都不赞成皇上这样的想法。”
这句话可把裴行俭听得目瞪口呆,朝堂上的这种隐秘之事都能被长安的普通百姓知晓?这哪还是见多识广,这是神通广大啊。
裴行俭哪知道长安城的勾勾连连,大唐三代皇帝建设长安城,整个长安城的达官贵人不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差不多,世家的联姻没有秘密,就算是家里的家仆都有了仆二代,仆三代,各式各样的人各种开枝散叶,所以家里的家族话事人随便说两句都能成了百姓街头的谈资,君王的都城也是百姓的市井,不出长安城尽知天下事,不然算什么见多识广长安人?
接着有人说道:“皇上想要征讨高句丽,所以在朝堂上询问可有哪位将军敢领这个将,却没人敢站出来。”
马上有人道:“难道先帝驾崩这些武将大人就没有了东击高句丽的勇气了吗?”
另外有人反驳道:“非也,非也,打仗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现在诸位大人只是认为我大唐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不然肯定奋勇出战。”
马上就有人再反驳道:“还要做什么准备,在先帝驾崩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征讨高句丽的准备,当时我都已经站在了大军之中,就待先帝诏令大军开拔,怎么反倒现在还没有做好准备呢?”感情说话的这位还是太宗皇帝第三次东征高句丽的民夫之一,只可惜征讨之前太宗皇帝就驾崩了。
刚刚还说准备的人只能“这...”,不知道该怎么说,“也许此一时彼一时,皇上也不是先帝啊。”
这倒是实话,在百姓眼里能打的皇帝,能开疆拓土的皇帝啥时候说出来都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
马上就有见多识广的人接着爆料道:“你们知道吗?据说皇上已经征召了一位左武卫中郎将到长安,朝堂有大人认为皇上这是对东征高句丽不死心,既然朝堂没有武将敢领这个将,皇上就殿外选将,说明皇上还是想打这一战。”
马上就有好战者道:“打打打,就打高句丽,皇上如果这一次讨伐高句丽还征调民夫,我还去!”还是那位参与过太宗皇帝打高句丽的民夫。
裴行俭都不知道吃瓜能吃到自己的老师身上,还不知道大唐的百姓这么好战?
马上就有人不屑道:“打什么打?我看这真是皇上病急乱...”话没说完就赶紧闭嘴,病急乱投医只能吃紧肚子里,大唐民风开放但妄议皇上也是不妥的。
顿了一下接着道:“区区一个中郎将能做什么事?要知道高句丽可不是什么山匪路霸,是连先帝都御驾亲征的强大存在,你说这就凭一个区区中郎将浑身都是铁,能打几颗钉?再说了,我可听说这位左武卫中郎将并不是什么中郎将里面出类拔萃的将才,反而是一位庸庸碌碌之辈,在二十五年前就已经是中郎将,结果现在还是中郎将,毫无寸功可言,我看啊,还是难堪大任。”
旁人这才知道这位中郎将的根基,位居二十五年中郎将,立马就有人感慨道:“这是什么铁打的中郎将,是靠什么才能稳坐中郎将钓鱼台二十五年不动如山的,噫嘘哉。”
马上有人接话道:“刚刚那位兄台说的有失偏颇了,能端坐中郎将二十五载,这不是什么庸碌之辈,这是中郎将里万中挑一的人才啊,我愿称之为铁郎将,你可知这位铁郎将姓甚名谁?我们应该见识一下这位铁郎将是如何在中郎将的位置上浑水摸鱼二十五载的,然后请愿皇上罢免了这等尸位素餐之徒!”
结果没人知道这位“铁打的中郎将”叫啥。
裴行俭不敢再听下去,也敢赶忙回了都亭驿,不过这一趟逛街还是有收获的,一就是长安很大,长安的百姓真的见世面,二就是对高句丽一战是民心,是世仇,三就是自己的老师苏定方实在是没什么名声,哪怕被骂是尸位素餐的铁郎将,却依旧名声不显,换句话说就是名字都不配大家知道。
苏定方听着裴行俭的絮絮叨叨也算是知道了自己的处境,有些事他事先知道的,比如程名振信里告诉他的,皇上想要东征高句丽,朝堂没有武将敢应战,结合裴行俭听到的百姓间的议论,看来这是真的,还有就是自己被诏令的原因,程名振的信里写的和百姓说的也一样,是说皇上殿外选将选到了自己这个“铁打的中郎将”,苏定方不知道百姓是怎么给自己想到这个称呼的,似乎还真的有些贴切,“铁郎将”,如果是形容自己是铁骑就好了,哪个武将不想做铁军?只可惜百姓说自己是“铁树不开花”的铁,苏定方也无从辩驳,自己的确稳坐中郎将二十五年,是够铁啊。
可是不管是哪一个观点这都跟苏定方今天进宫看到的听到的不一样,他今天进宫看到了皇上,但皇上对高句丽一事却只字未提,或许是皇上认为时机不到?苏定方不知道。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宫里的内侍每天都会来都亭驿说皇上请苏定方进宫,进宫之后没有什么大事,依旧是李治对苏定方请教一些军事上的事,仿佛李治把苏定方当成了自己了解战事的老师,所以不耻下问。
实际上李治就是这么想的,在见到苏定方之前李治以为苏定方就是一位普通的中郎将,这样的行伍之士李治见多了,憨直勇武但大部分胸无点墨,李治能见他一面都是因为宠妃武昭仪的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体恤臣子,却不曾想见到苏定方之后才发现他不同于大部分武将。
苏定方善为人师,每次战事总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为李治讲解,李治从来没有打战的经历,所以对这些东西更是向往,因为这是他的天下,他的疆域,苏定方这样善为人师的作为很得李治这个战事门外汉心意,所以就乐此不疲的请苏定方为自己教导这些东西,现在跟苏定方策论一下也能过过瘾,并且对于征讨高句丽一事李治一直不甘心放弃,只是没把希望放在苏定方身上,因为苏定方真的老了,留在身边做一个老师挺好,上阵杀敌就另说。
眼下李治还有另一件事在打算,那就是填补自己四大妃之一贤妃的位子。
自从刘贤妃因为“巫蛊加害”安思定公主被治罪除名之后,李治贤妃的位子一直都是空缺,本来李治早就想填补这个妃位,人选自然就是武昭仪,贤妃空缺昭仪递补,没有比这更合理的安排。
只是在李治准备做这件事的时候,太子李忠失心疯和新罗求援的事接踵而至,这都是摆在李治御案前的麻烦事,太子李忠一事李治是想用皇子李弘取而代之,新罗求援李治想对高句丽一战,两件事都是比昭仪递补贤妃更重要的事,因为在李治眼里昭仪递补贤妃理所应当,不可能有意外,所以就暂时放了下来,结果到头来废立太子和高句丽两件事李治一件事都没有如愿,所以他就开始转过头安排这件事,于是擢升武昭仪为贤妃的议题就被李治带上了朝堂。
按照李治的本来的想法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皇帝一后四妃这是规制,既然是规制那现在只有一后三妃,贤妃空缺,就是不符合规制,所以按照规制补全四大妃合情合理,然后在整个后宫论资排辈,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现在的昭仪武如意,再者现在武如意的儿子李弘皇子还是接替太子的人选之一,因此武昭仪当为贤妃人选。
道理是这个道理,说是合理也合理,李义府在得到李治的暗示之后也是这么说的:贤妃空缺,臣以为武昭仪娘娘最合适,所以希望皇上册封武昭仪为贤妃。
建议由李义府提,然后李治顺势点头表示同意,这件事就办成了,结果偏偏李治认为的这件十拿九稳的事也并不顺利,甚至是失败。
李治完全低估了武昭仪这个名字在朝臣心中的厌恶程度,李治和朝臣们已经几次因为武昭仪吵架,所以朝臣们认为武昭仪就是他们和皇帝的矛盾所在,现在李治还想册封武昭仪为贤妃?虽然武昭仪名字叫如意,但朝臣肯定不会让她如意,所以李义府提出这件事还不等李治点头,站出来反对的朝臣就络绎不绝。
褚遂良先站出来说武昭仪名分不正,可以做昭仪,但绝对不能做正宫娘娘,褚遂良之前已经和如意因为刘贤妃加害安思定公主彻底撕破脸,所以怎么可能希望如意成为贤妃?所以依旧拿着如意的名分说是。
李治听着褚遂良的话也是面色不虞,对于如意的来历李治这个皇帝早就解释过,结果褚遂良还是死揪着这件事不放,这到底是死猪比怕开水烫?还是在打他这个皇帝的脸?这也注定了褚遂良的结局。
还有人站出来说刘贤妃的事刚刚过去不久,贤妃之位空缺也是事实,但贤妃之位作为四位正宫娘娘之一,人选一定要慎而重之,不说昭仪行不行,但至少需要考察一段时间才是,不能操之过急。
贤妃之位空缺这件事早就被朝臣们看在眼里,他们也早就有自己各自的打算,如果有机会把自家的姑娘送进宫做贤妃,他们何乐而不为,所以这个贤妃的位子是他们的囊中之物,既如此又何必让武昭仪鸠占鹊巢?所以也是不同意这件事。
还有人直接站出来表示皇上的四位大妃娘娘是协助皇后娘娘治理后宫的重要辅助,从来不是什么论资排辈,是要看妃嫔的能力的,有德者居之,有些人能做昭仪是因为她的能力只能做昭仪,并不能说她的资历深就能做贤妃。
这是维护皇后的王家人,因为安思定公主被害的事,武昭仪一直“诬蔑”皇后是加害安思定公主的元凶,这就是彻底得罪了出身王氏的朝臣和亲近皇后的朝臣,他们能够站稳朝堂皇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武昭仪冤枉皇后娘娘加害安思定公主这不就是想要毁了他们的前程吗?所以他们是嘴敌视武昭仪的人,说话也是最难堪,直言武昭仪的能力只能做昭仪,想要做贤妃想都不要想,她胜任不了,这就是彻底不同意这件事。
李治没想到自己只是想把武昭仪册封为贤妃,朝臣们都会这么反对,众所周知,李义府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意思,所以朝臣这是在针对武昭仪还是在针对自己?所以自己这个皇帝到底算什么?就连一个区区贤妃都不能决定吗?
这已经不是李治第一次在武昭仪的事情上被朝臣挫败,第一次是武昭仪生下皇子李弘的时候,当时也是没有贤妃在位,李治就想册封如意为贤妃,结果朝臣不同意,最终刘氏成了贤妃,朝臣们的想法是刘氏是太子李忠的生母,母凭子贵,刘氏做贤妃无可厚非,这样的理由李治无话可说,只能册封如意为昭仪。
第二次是如意曾经的身份被朝臣公之于众的时候,如意先帝才人的身份被揭破,还被牵连进了高阳公主的谋逆一事,结果上至长孙无忌下至朝臣一致要求送回感业寺,这是如意距离被赶出宫最近的一次,是李治选择破釜沉舟,朝臣要把如意赶出宫,李治就偏偏册封如意为宸妃,算是跟朝臣闹了个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李治和长孙无忌各退一步,长孙无忌不再执意把如意赶出宫,李治也打消了册封如意为宸妃的想法,但也是因为这件事如意在朝臣眼中就成了媚惑后宫的褒姒妲己之流,方正就是祸国殃民。
这也就造成了这一次李治想要武昭仪补缺贤妃的事朝臣是齐刷刷的反对,但俗话说有再一再二,不能有再三再四,李治这算是第三次册封如意为一品正妃了,面对朝臣的反对李治何尝不恼怒?并且朝臣在接替太子人选和征讨高句丽两件事情上阻拦自己,那在册封武昭仪做贤妃的事情上就不能寸步不让,不该赶尽杀绝。
所以李治就想凭借自己身为皇帝的身份强行册封武昭仪为贤妃,结果李治话音刚落就有几位老臣齐刷刷的站出来恨铁不成钢道:“如果皇上因为一个女人这样一意孤行,执迷不悟,不听谏言,老臣愿乞骸骨,告老还乡。”
李治没想到自己就是想要武昭仪做贤妃,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怎么就跟朝臣闹到了“乞骸骨”的地步,如果真的因为这件事几位老臣告老还乡,只怕自己就会成为一位因为一个女人逼迫朝臣辞官的昏君,这样的名声李治可不敢想,所以只能打断牙齿往肚子里咽,收回成命。
说到底还是因为李治没有皇帝的威严,所以只能任由朝臣拿捏,哪怕就连决定一位贤妃的颜面朝臣都不给,李治不傻,这个道理他懂,所以李治就像被朝臣死死的禁锢在龙椅上,只是做朝堂的旁观者而不是执掌者。
李治回到后宫的时候如意和苏定方已经等候在那里,本来按照李治的打算今天想给如意一个意外,然后再开心的跟苏定方学习讨论一些战事,结果册封如意为贤妃的事落空了,李治也就没有什么兴致和苏定方谈什么战事。
苏定方也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从进宫到现在已经不短的时间,苏定方确定所有人都预料错了他的来意,皇上从来没有打算命自己为将东征高句丽,既然如此苏定方也就没有再留在长安的必要,他还是喜欢回到自己熟悉的军营,所以苏定方今天过来就是向皇上请辞的,只是在他离开之前苏定方还是想要知道皇上为什么会诏令他进宫,只是单纯的讲故事吗?
面对苏定方的疑问,李治叹气道:“因为有人告诉朕,遗忘是人生最大的遗憾,苏将军这样的人朕应该记着,大唐也没有忘记。”
原来只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原因,哪怕苏定方自己亲耳所听都有些难以置信,所有人都把这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结果就只是因为“朕”没有忘记你,这还真是皇帝的任性,但苏定方被埋没的二十五年的委屈也荡然无存。
苏定方是一个有正常感情的人,也是一个有期望失望的人,不管是谁被“遗忘”二十五年心中都会有怨言的,苏定方亦然,可是现在李治告诉他遗忘是最大的遗憾,自己没有被遗忘,那苏定方还何憾之有?
既然如此,苏定方也算是解开了自己多年的心结,心中的郁结之气也一扫而空,自己走也能走的轻松一些,这是跟苏定方来的路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态,或许现在解甲归田也没有遗憾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