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知晓了苏定方想要离开的想法也没有挽留,接二连三的失败让李治有一些自暴自弃,哪里还有心思学什么战事兵法,也就同意了苏定方的请求。
苏定方在回到都亭驿之后也没有多做停留就踏上了回营州的归途,只是没有了来时的心事重重,从营州到长安的时候,苏定方怀揣着自己二十五年不受重用的忐忑,猜测着素未谋面的皇帝,担忧着程名振送来的东征高句丽选将的消息,来到了对他而言有些陌生的长安,人老了总是怀旧的,长安城的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苏定方已经很难找到自己记忆中的长安。
结果所有人都想错了,苏定方自己的担忧也是多虑了,皇帝只是为了表示没有遗忘他这个年逾六十的老臣,所以才不顾“尊老爱幼”让他来长安面圣,这对苏定方来说有一些失望,虽然他有很多焦虑,他心中还是希望有战打发挥自己的作用,但苏定方已经没有了遗憾,因为他并没有被遗忘,所以他不遗憾。
跟苏定方完全相反的是裴行俭,在裴行俭看来苏定方是他的老师,裴行俭尊师重道,在他心里自己的老师文才武略不输朝堂众臣,胸中韬略更是兵法大家,他一直为自己的老师不受重用愤愤不平,直到这一次诏令裴行俭以为老天总算开眼了,知道找自己的老师,所以在来路上裴行俭意气风发,就想着跟自己的老师大干一场,什么征讨高句丽,这在裴行俭眼里都不是问题,他相信自己的老师。
但现实是残忍的,在苏定方留在长安的这一算时间裴行俭才知道皇上诏令老师前来跟征讨高句丽不说没有关系,也是毫不相干,老师苏定方在长安的这段时间就是在教授皇帝战事兵法和讲故事,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这对裴行俭就是最大的失望,这意味着他建功立业的想法落空了,这将注定自己的老师还是像以前一样籍籍无名,无寸功可言。
还有就是长安城百姓对裴行俭的影响,裴行俭闲来无事经常到街头“开阔眼界”,听到百姓对老师一致的评价就是碌碌无为,浑水摸鱼,尸位素餐,裴行俭倒是想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可是他张了张嘴又什么都说不出口,因为他无从辩驳,为将者从来都是以战功说话,自己能为老师说什么?为此裴行俭倒是郁闷了好几天,最后还是苏定方告诫他“将不以愠而致战”,为将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是在那之后裴行俭宁愿在都亭驿无聊都不再去街头自寻烦恼。
所以来路上心事重重的苏定方在归途上成了心结解开的人,意气风发的裴行俭反而成了心事重重的人,可谓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皇宫里,在苏定方离去之后如意也为李治端来了茶水,她已经从内侍监那里知晓了今天发生的事,李治想要册封自己为贤妃的打算又失败了,所以才闷闷不乐,对什么事也心不在焉,如意知道李治现在在朝堂上不说徒有虚名,也已经被朝臣画地为牢。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权力,也没有天经地义的皇权,试问哪一个皇帝的权力不是与兄弟斗,与宗室斗,与朝臣斗抢过来的?朝臣从来不会因为你是皇帝就把自己的权力拱手相让。
武则天作为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她在权力上面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即使她现在还不是皇帝,但却能体会到李治的处境,这也得益于李治在朝堂上受了什么气都会向她倾诉的原因。
面对困难的处境,就能完全体现出了一个人的性格,李治被朝臣明着“谏言”暗着“欺负”之后就来后宫自暴自弃,因为他性格本就软弱,但如意知道了李治在朝堂上受的气脱口而出的是“欺人太甚”!
李治本就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年幼时被长孙皇后养在身边,俗话说爹娘对幼子最偏爱,太宗皇帝虽然最喜欢的儿子是魏王李泰,但长孙皇后却对小儿子偏爱有加,谁人不爱有子膝下承欢?长孙皇后为人母也一样,所以李治从来都没有照着太子培养,而是贴心的孝子,性子也就软了些,遇到这些奸猾的老臣受气正常。
如意的性子却不是这样,在如意还是太宗皇帝才人的时候她就敢直面蝗灾事件中可能引发的民变,在大唐万国来朝,高句丽借着一匹疯马挑衅太宗皇帝的时候她就敢站出来铁棒驯马,在出使高句丽知晓太子谋逆之举的时候她就敢拉着李治千里生死大逃亡,这就是她的本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在太宗皇帝驾崩后如意按照宫廷旧例到了感业寺做未亡人,开始青灯古佛吃斋念经,后来不得已之下又做了皇后和萧淑妃争宠夺爱的棋子,算是有求于人做人爪牙,也开始学着畏畏缩缩,但相对于刘贤妃的畏畏缩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软弱,刘贤妃是出身奴婢的畏缩,如意却是寄人篱下的见机行事,因为这不是如意的本性,只是她历经世事后的圆滑。
直到现在李治再次册封如意贤妃失败,如意的本性也就显露了,这既是她对皇帝的忠诚,也是对自己男人的维护,虽然她和李治对彼此的认知有些畸形,李治对如意是从她身上看到了娘亲长孙皇后的果敢,聪颖,如意从李治身上看到的是娘亲杨氏没有生出的弟弟,一个恋母,一个弟控,一拍即合,所以朝臣欺负李治,李治就会向如意诉苦,这是从他登基之后,如意还在感业寺就开始的事,如意面对李治被欺负,脱口而出的就是朝臣“欺人太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意真的也想做贤妃了,男人想当大官,女人又何尝不想做大妃,虽然如意有李治的独宠,但二品的昭仪和一品的贤妃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意从心底也是想做贤妃的,李治册封失败也是如意梦想落空,这又怎么不会生气,所以这个女人刚烈、强硬的性格就显露出来,说句“欺人太甚”也是在为自己鸣不平。
还有就是朝臣可以有三朝元老,这就是受人尊敬的宿老,人们就会赞颂他,自己的确侍奉了两位皇帝,也的确名份不正,但自己在先帝时只是一位不受宠的才人,侍奉先帝十二年也是在后宫恪尽职守,从来不是阴谋权私为祸之人,即使是自己从感业寺再回宫也是被逼无奈之下没有选择的选择,结果朝臣就说自己魅惑皇帝,惑乱后宫,这不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吗?再说了先帝玄武门之变后杀了隐太子李建成上下,隐太子的女人们也有没入先帝后宫做妃的,高祖皇帝驾崩后也有薛婕妤侍奉在太宗皇帝身旁,(薛婕妤就是李治的养母),这些人朝臣不敢管,结果到了李治手里自己就几次三番被责难?这是觉得李治好欺负?还有就是褚遂良在自己女儿安思定公主被害后上自己的门指着自己说自己不对,自己女儿被加害了,自己还不对,这口气如意如何能忍?
更别说如意现在的敌人还有加害安思定公主的某后黑手皇后,凭借自己二品昭仪的身份怎么会是皇后和萧淑妃等人的对手,所以这个一品贤妃的位置实际上对如意很重要,虽然贤妃还是四大妃之末,但至少品阶都是一品。
结合种种原因,这个女人又要拿出自己“铁棒驯马”的本性来,李治的软弱造就了如意的强硬,这也算相辅相成。
现在李治的处境也让如意看清了眼前的局,朝臣以保护皇帝为名义,以谏言为手段,用一种看不见的籓篱把李治困在了龙椅上,看起来朝臣是披着“为你好”的外皮,实际上就是把李治当成一个傀儡,一步一步把皇帝打扮成他们希望的样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在李治身边的籓篱只会越来越高,直到李治不能动弹,如意不知道这是不是长孙无忌的本意,但不管长孙无忌的本意是什么,长孙无忌现在就是在这么做,所以李治如果不想慢性死亡,就不能束手就擒,只有使劲折腾才能摆脱缠在身上的籓篱。
可是李治文不成武不就,就算想折腾都折腾不起来,相反还会起反作用,越折腾越会受到籓篱的伤害,缠在身上的籓篱反而越紧,这时候如意想到了自己在弘文馆时期的老师,魏征。
魏征曾经对太宗皇帝说过一段话,世家把持了朝堂,所以天下是皇帝的,但朝堂却是世家的,所以皇帝在朝堂上和世家争权会输。
天下才是皇帝的,天下是什么?是百姓,是民心,所以皇帝如果想要在朝堂上赢朝臣就要先赢得天下,赢得民心,这就是太宗皇帝说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第十三章小女子妙计定纷争魏大人为君安天下》
之前内侍监只说苏定方是李靖的学生,却不知道自己眼前的如意是魏征的学生,是魏征叹息可惜不是一个男孩子的学生。
李治听如意说的头头是道,他也是连连点头,身边都是限制他活动的籓篱,这就是李治的切身体会,所以赶紧问如意该怎么破这个局,怎么赢得民心?
如意回答:战争是最能、也是最快帮助皇上赢得民心的办法,也是眼下皇上唯一能选择的破局之法,可是有句话如意没说,战争也是输民心最快的方法,这时候李治需要的是信心。
李治瞬时无语,如意明明知道自己早就想打一战,可是无将可用,这才走到现在这一步,怎么话题又说道这里?这不还是死结吗?
如意明白李治所想,赶紧解释道:之前是皇上想要打这一战,现在是皇上必须打这一战,之前皇上是想用自己的威严命令大臣打这一战,结果证明李治毫无威严,现在是皇上为了自己的威严必须打这一战,打赢了就能有威严,之前皇上因为朝臣的阻拦没有办法打这一战,所以李治就退缩了,但现在李治是不得不打这一战,要不惧朝臣阻拦,只有这样李治才能赢得一些民心,才能破局,才能扒开缠在自己身上的籓篱。
可是摆在李治眼前的问题是,就算他打定主意想打这一战,他依旧无将可用,这也是籓篱中最坚固的那一些,也会是反噬最大的那一些,就算李治找到人打这一战,一旦输了不是大唐输不起,首先就是李治输不起,所以李治不只是要找到人“帮”自己打这一战,更是要找到人“帮”自己打赢这一战。
所以战打不打已经不是李治的问题,打赢才是,而且是必须赢。
这可比李治一开始的设想更难,就连李治这个门外汉都知道没有绝对赢的战争,经过苏定方最近一段时间的教导,李治也算半个沙场人,知道未虑胜先虑败的道理,结果如意告诉他必须打,必须赢,李治真想问问如意怎么赢。
还有一个就是打哪的问题?要不要想找一个软柿子捏?小胜一场解决问题。
可是如意的想法是战争讲究一个师出有名,摆在眼前打哪都不合适,只有打高句丽才是民心所向。
李治说道高句丽很难打。
如意说风险越大,收获也是最大,陛下要一战成名。
李治说道朝臣们一定会百般阻拦的。
如意说就是要跟他们针锋相对,朝臣越阻拦陛下就越要打,告诉他们陛下才是皇上。
内侍监听着如意对李治说的话,不停的擦头上的汗,这哪是一个昭仪该对皇帝说的话?这简直就是妖言惑众,内侍监现在真觉得朝臣们说得对,武昭仪这就是在给皇上灌**药,说她是媚惑后宫的褒姒苏妲己都轻了,可内侍监突然又觉得武昭仪说的话的确好有道理,他也一直在旁边听着跟李治一起点头认同武昭仪的说法。
经过如意的一番说教,李治早就热血沸腾,高句丽是厉害,但我打的就是精锐,朝臣你不让我打,那我偏就打!
可是如果朝臣再次“乞骸骨”怎么办?
内侍监愣愣的问,作为太宗皇帝遗留给李治的内臣,他是看着李治长大的,有些话他必须要说,有些冷水他必须要泼。
李治和如意都是皱着眉头看着内侍监,倒不是怪他不该插嘴,而是一些老臣真的“乞骸骨”怎么办?
李治脸色一红,也是脱口而出道:“那朕也“乞骸骨”!这个皇帝谁愿意做谁做,让监国大人看着办吧!”
面对朝臣的“乞骸骨”李治也开始胡言乱语,这是李唐的天下,他怎么“乞骸骨”?要叫退位、禅让,这就是李治现在的决心,他不想束手就擒,所以这一战哪怕会输,李治也希望输在自己拼一把之后,而不是无动于衷上,李治一样不喜欢自己的懦弱。
接下来依旧是选将的问题,如意激励李治再多也跳不过这个问题,好在如意既然说了这么多,也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结果,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一个人。
李治看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如意和内侍监二人一脸迷惑,这两人谁合适?
如意娇声道:“陛下,是苏定方将军啊,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奴婢认为苏定方将军虽然年事已高,但胸中才学未减,不见得不是皇上合适的人选。”
李治这才想起苏定方,是啊!自己之前算是以貌取人了,看着苏定方花白的头发就以为苏定方不行,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导苏定方明明还是可以的,是自己被先入为主蒙蔽了。
李治赶紧道:“内侍监,你马上把苏定方将军给朕请到宫里来!立刻,马上!”
内侍监为难道:“皇上,马上不了了。”
李治等着双眼道:“为何?!”
内侍监道:“皇上不记得了吗?苏定方将军今天上午就已经跟皇上辞行了,现在可能已经在回营州的路上。”
李治这才想起自己今天被朝臣气的,气昏头的时候苏定方的确请辞了,自己也同意了,又马上说道:“那就赶紧派人给朕把人追回来,快点!”
如意下一刻就开口阻拦道:“内侍监大人,慢着。”
内侍监看着悍妇一样的如意,真想看看这个女人还有什么话说,李治也是看着如意。
如意缅怀的对李治道:“陛下,你还记得当年先帝在群臣的阻拦下是怎么决定攻打高句丽的吗?”
李治莫名的看着如意,当年太宗皇帝打高句丽群臣也是阻拦,是李治告诉太宗皇帝,魏征托梦给自己,说如果皇上能推到自己的墓碑以示决心,那么群臣就不会阻拦,所以?
如意继续道:“皇上既然已经决心攻打高句丽,为什么不可以效仿先帝以示决心呢?奴婢以为皇上可以亲自去请苏定方将军回朝。”
内侍监想要阻拦,因为现在天色已经见黑,李治的安危怎么办?
如意道:“就像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前汉时萧何月下追韩信,苏定方将军作为李靖将军的学生值得皇上这么做,在这样的圣恩之下,奴婢以为苏定方将军哪怕只有八分力也能使出十二分力。”俗话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如意这是要李治收服人心。
李治了然,马上责令内侍监开始准备快马,他要亲自去追苏定方,然后李治对如意道:“昭仪可愿与朕一同去追苏将军?”
如意一愣道:“奴婢求之不得。”
李治看着悍妇一样的昭仪也很可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