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173章 武贤妃点将苏定方 王皇后选将王文度

第173章 武贤妃点将苏定方 王皇后选将王文度

李治知道如意总是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总能想到自己想不到的地方。

如意知道李治现在好奇自己说的合适的领将人选,但如意没有接着这个话题说,转而说起了另一件事,“陛下,奴婢听说朝内对苏定方将军的嘉奖还没有决定下来?”

说起对苏定方打了胜战的嘉奖李治心中就有怨言,苏定方是李治慧眼识珠选出来的人,他打了胜战李治自然愿意嘉奖他,可是这件事一直卡在吏部考功司,虽然有随军的考功郎呈上来的军报,但军报还是出自程名振之手,吏部就此为由一直难以最终确认军报的真实性,想要正式确认程名振就要通过吏部的问询,可是现在程名振和苏定方都还驻守的大唐对高句丽的前线:虽然高句丽已经入朝求和,但大军留在那里就是始终要保持对高句丽的压制力,这就是镇边。

程名振和苏定方回不到朝上那嘉奖苏定方这件事就一直被卡在吏部,李治倒是想要强行嘉奖苏定方,但现在的吏部尚书是褚遂良,褚遂良一直以大唐规制婉拒李治的想法,褚遂良以《勋官十二转》是将士们论功行赏的根基,如果不能确认将士军功的真实性,那就是对勋官十二转从根基上的破坏,所以对苏定方嘉奖这件事容不得丝毫作假,这件事就被拖了下来,这就是李治心中有怨言的原因,褚遂良用的条条框框李治没办法。

至于褚遂良能拖多长时间那就要看高句丽情势的发展:高句丽是不是真的求和?高句丽答应的退出侵占新罗土地是否退出?李治出兵难,退兵也不容易。

这一切未定,褚遂良总能拖下去,并且这样做的大臣不止褚遂良一人。

李治听如意不接着说刚刚的话,反而又提起了嘉奖苏定方一事脑子更是迷糊:“贤妃,朕有些不明白你所言何意?”

如意道:“陛下何必纠结于如何嘉奖苏定方将军呢?既然朝臣不想陛下嘉奖那陛下就暂且放下此事,苏定方将军的战功再不确定,那也是有的,眼前陛下正是用人之际,那为什么不用苏定方将军呢?到时候苏将军再立新功那还有谁会怀疑他战功的真假?他们还有何颜面质疑?他们不信苏定方将军就是在质疑陛下,所以奴婢以为当下突厥沙钵罗部犯边,苏定方将军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击破质疑最好的方法就是再一次证明自己,奴婢以为这也是苏定方将军所愿,陛下以为呢?”

如意的话直接说到李治的心底,当初对高句丽一战就是自己力排众议用的苏定方,朝臣质疑苏定方不就是在质疑自己吗?现在对突厥人一战自己再用苏定方就是要击破质疑,到时候朝臣必然哑口无言,李治兴奋的双手拍在一起,“贤妃说得对”!

不止如此,自己用苏定方那是自己慧眼识人,为什么不继续用下去?汉武帝有战神卫青,父皇有军神李靖,自己呢?为什么不可以是苏定方?

还有一点,如意提议李治用苏定方也是有私心的,接替太子人选一事一直悬而未决,虽然自己的儿子李弘和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都有了接替太子之位的资格,但也仅此而已,资格并不是十拿九稳的事,现在自己已经是贤妃,可以说和萧未央的淑妃并驾而驱,在这一方面二人势均力敌,却也各自没有优势,这就说明谁也不可能短时间内胜出,谁不想自己的儿子做这天下的皇帝?如意自然不是例外,再加上如意强逼自己容忍女儿安思定公主被害的仇恨,目的不也是为了儿子的太子之位吗?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做最终李弘错失了太子之位,那如意就是输的倾家荡产了,所以如意不能无动于衷。

而李弘有机会做太子唯一的优势就是李治想要李弘做太子,可是李治愿意朝臣却不愿意,不然也不会出现李弘和李素节共同成为接替太子人选的闹剧,这就是朝臣对李治的压制,李治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朝堂,这是现实问题。

李治只有破局才可以打破朝臣的压制,对高句丽一战就是李治的一次成功的赌博,结果就是李治长久以来都做不到的如意做贤妃的事成了,现在如意有了新的想法,她还想让李治赌一次,那就是对突厥一战,李治还是用苏定方,如果苏定方赢了那就是李治赢了朝臣,李弘做太子就是顺水推舟的事,不会再像现在僵持下去。

太子之位不只是太子一人,还是朝堂话语权的表现。

李治终于懂了如意的意思,他没想到如意一个女人可以想的这么深,但如意的想法只是她个人的想法,做决定的还是李治。

思索良久李治感慨道:“贤妃果真是朕的贤内助,就像朕的母后对于父皇一样。”

第二□□议的时候李治没有再询问兵部和三省讨论的结果,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对突厥一战他想要让苏定方带领大军。

李治的突然袭击把长孙无忌等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们不知道李治怎么会突然有了这个想法,之前是肯定没有的!苏定方?李治好好地怎么会想起苏定方?现在苏定方还远在高句丽的前线,还是说整个大唐将士李治只知道个苏定方,直接从战场上都要找苏定方?

李治这么做给朝臣的第一反应就是军国大事岂能这么胡闹?之前还说交给兵部和三省共同商议,怎么转眼间就直接说是让苏定方来,这其中还有兵部和三省什么事?

再说了苏定方只是侥幸打赢了对高句丽一战,但是占了高句丽轻敌的优势,赢得只是巧合,他们没有看出苏定方的能力,或者说不愿意看出苏定方的能力,这也是他们卡住吏部对苏定方军功认定的原因,现在李治指名点姓的让苏定方来对突厥一战,这两战能相提并论吗?对高句丽那是惩戒,只有区区一万人马,对突厥呢?宿敌!少不了有大战,人数起码五万人,苏定方有这个能力领军吗?朝臣们依旧看不起苏定方。

但朝臣们都是老谋深算之辈,他们很快就开始思考李治为什么突然会下这个决定,思来想去就想到了李弘的身上,李治这是尝到了打胜仗的甜头啊!因为对高句丽一战李治就把武昭仪变成了武贤妃,还把大臣们搞了个哑口无言,现在只怕李治是要故技重施了,李治想要李弘做真正的太子了,而不是接替太子人选,这也就说通为什么李治想起苏定方了,如果是兵部议出的将军那算不上李治的功劳,只有苏定方才行,众所周知苏定方代表的就是李治,苏定方赢就是李治赢,一内一外,苏定方赢了战场李治就能赢了朝堂,原来是这么个打算,大臣们都明白了。

但这么做的前提就是苏定方一定要赢,李治就这么相信苏定方能赢吗?所以还是在赌。

朝臣们的目光都看向了长孙无忌,他们知道李治看起来是在跟大家赌,实际上是在跟长孙无忌赌,因为朝堂的权力在长孙无忌手中,就算是两个太子人选也是长孙无忌搞出来的闹剧,李治这是在收权,就看长孙无忌答应不答应了。

既然是赌那就还有另外的结果,苏定方打战不会输吗?如果苏定方输了那大家现在认为的苏定方在高句丽一战中战功作假那就不是猜测,而是事实,不但可以追究苏定方此战战败的事,还能追究上一战虚报战功的事。

退朝之后褚遂良等人照例跟随长孙无忌到长孙府议事,褚遂良对李治今天的作为颇有微词道:“监国大人,你我都是先帝临终托孤之人,先帝弥留之际时已经明言说是我等辅佐皇上治理天下,为何?因为先帝有识人之能,知道皇上困郁于个人能力问题,只能做守成之君,所以需要我等辅佐皇上,可是现在皇上越来越一意孤行,监国大人不可不察啊。”

这就是褚遂良的想法,他认为,不只是他认为,只是他明说了这件事,李治受限于个人能力问题,是做不好皇帝的,所以需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辅佐,这就是他们这些托孤之臣的“责任”,李治不该太“恣意妄为”,这已经是褚遂良比较克制的说法,不然放在乡野之间那就是说:你有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

长孙无忌也是默然,每个人的成长总会出现意外,就像现在的李治,长孙无忌感慨李治成长了,长孙无忌却不能确认李治现在的成长是对是错,他也没有能看透时间的眼睛,长孙无忌有些茫然了,李治需要长大,这是他这个做舅舅的想法,但李治怎么长大长孙无忌也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管,该管什么,他这个监国做的不容易。

还在辽东的营州军前线军营里程名振和苏定方还驻守在这里,因为他们没有接到皇帝退兵的命令,没有命令就不能动,例外的是李治的内卫营,高尉犁眼看战事结束就回到了皇宫,他还需要保护宫廷的安危。

这一天营地里又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程名振和苏定方一起走出营帐,因为这种马蹄声就代表了某些信息。

程名振和苏定方看到了刚刚离开不久的高尉犁,所以高尉犁一定是带回了长安的消息。

突厥沙钵罗部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汗犯边大唐,这是高尉犁送来的消息。

程名振和苏定方一愣,这件事和他们没啥关系啊。

接着高尉犁对苏定方道:“皇上有意让苏定方作为主将主持此次战事,所以末将前来就是马上带苏将军回长安的。”

原来如此,所以苏定方终于要被皇上重用了?眼看这里的战事才结束就要马不停蹄的奔向下一个战场,这是属于武将的好事。

对这件事反应最大的是王皇后,从这个消息被传出来开始王婠就知道了李治道的谋划,更猜到了是如意在李治的背后发挥了作用,目的就是想要李弘坐上太子之位,这对王婠来说就是最坏的消息。

她加害了安思定公主,虽然刘贤妃为她背了黑锅,但王婠知道如意不会这么简单的被糊弄,还有就是太子的位子,王婠怎么甘心把太子的位子给了李弘,要知道自己的悲剧就是李治和如意给的,她怎么可能让如意的儿子做太子?没人知道王婠才是最恨如意的那个人,只不过王婠隐藏的最深。

所以王婠一定要破坏李治这一次的打算,李治想要让苏定方做主将,那王婠就偏不要,所以王婠马上私下联系了并州王氏的一位武将王文度。

王文度也是大唐威名在外的武将,并且出身并州王氏,王婠是出身并州王氏的皇后,自家出身的武将自然就是她的心腹,之前在朝堂还有王婠的舅舅柳奭,但在王婠加害安思定公主之后柳奭不但辞去了自己吏部尚书的官职,还刻意的保持了和王婠之间的联系,王氏家族却不可能抛弃自家的皇后。

王文度在接到王婠的书信,其中王婠告诉王文度一定要和苏定方竞争此次出征突厥的主将人选,不管战能不能打赢,首要的目的就是让苏定方失去这个出征的机会。

这就是王婠的想法,既然李治想要苏定方出征,那王婠就设法阻拦苏定方出征,首先有王文度毛遂自荐,再加上王婠和萧未央私下联络大臣,让大家支持王文度任职而非苏定方,那么苏定方自然就做不了这个大将,这样李治也就别想达到目的,这一次王婠不想跟李治赌,她要直接掀了桌子。

所以在苏定方到了朝堂之后朝议上又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李治本来想要宣布这一次的出征人选就是苏定方,却没想到王文度站了出来毛遂自荐认为自己更合适这一次的出征人选,并且在王文度自荐之后是接连站出来的大臣支持王文度的说法。

大臣们之前没有理由阻止李治要用苏定方,现在既然王文度自己站出来,并且还有人得到了皇后和萧淑妃的暗中唆使,也就开始反对苏定方,皇后是当今皇后,萧淑妃的儿子可能是以后的太子和皇帝,这两位娘娘说话还是有作用的。

王文度站在明处也算是代表王婠和武贤妃彻底撕破脸,大家自然知道王文度是谁的人,回想过去武贤妃还是被皇后娘娘带进宫的人,现在二人反而成了针锋相对的敌人,所以现在明面上看起来苏定方和王文度之争,李治和朝臣之争,实际上还是皇后、萧淑妃和武贤妃之争,皇子李弘和李素节之争,这还真是世事无常。

这样出征突厥的领将人选又卡在了这里,李治是想要继续用苏定方出征,王文度却是自荐自己,并且得到了朝臣们的支持,事情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可是战事不等人,李治和朝臣不可能因为选不出将领这件事对突厥犯边视而不见。

最终朝堂还是决出了折中的办法,既然苏定方和王文度二人难以选择谁更合适出征,那二人就一起出征,二人各领一军,各自为将,就看谁在这一场战事中的战功更大,把战场当做二人比拼的场地,这是很公平的比试。

但是为了保证比试的公平李治还是选择出了一位可以主持公平的老臣程知节主持战事,苏定方和王文度名义上只是副将,受程知节节制。

程知节是太宗时期的老臣,在大唐拥有足够的声望,所以由他主持比拼无可厚非,有了这个结果之后李治马上把苏定方五品左武卫中郎将为四品右屯卫将军,官升一品,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前军总管,王文度为副大总管。

王婠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思也没有阻止苏定方成为出征突厥的将领,好在也并不是没有收获,王文度也是出征将领之一,她还有机会,但局势已经明朗,就是李素节和李弘太子之争。

所以王婠马上暗信王文度一定要在此战中比苏定方得到更多的战功,这样李素节就会在太子之争中拔得头筹,反之就是李弘占得先机,所以这一次的比试很重要,不能输!

在这之后王婠还有一句话,如果王文度感觉自己实在赢不过苏定方,那也一定不能让苏定方赢,再不济也要保证自己不输,和局也可以,那就接着把太子之事继续拖下去。

王文度明白王婠说的意思,如果明着赢不了苏定方那就暗着保证自己不输。因为王婠现在已经输不起,王婠不想和如意赌这一场,但却不得不入局,王婠也终于从幕后来到了台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空中孤岛[末世]

暗桥

顶A校草的阴郁beta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