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良漪病愈之后开始着手处理政事,可谓雷厉风行,短短十日内,就以谢昱的名义连发数道圣旨,瑞王带兵围困永安一案有了初步的了结。
与谢庭、谢显和海山青暗中勾结参与滇南大军围攻永安城的地方官员中,主要涉案者十八人,全部叛处斩刑;次要涉案者六十人,叛流放。朝廷下旨,以上涉案人员,皆罪不及家眷。
瑞王谢庭象征性地罚俸三年,带着他的十万大军返回滇南。世子谢旦则被封了殿前司都虞候一职,留任永安。
海山青贬为海仓知县,圣旨颁下之日便动身前往海州上任去了。
他离开永安那日,从前的追随之众大多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正大光明地送行。城外柳丝亭中,昔日主战派的主要官员只见于林甫与丁坤,再加上一个已经被罢官的李纲,总共三人。
反倒是木良漪这边,有她与萧燚,还有木良江、代替齐安美前往的齐辙、与海山青同榜进士出身的林如晦以及看着那么多人过去他也跟了过去的谭万年。
两方人马分站柳丝亭两侧,愈发显得对面人员寥落。
海山青坐在马车里本不愿现身,然而行出一段距离之后又折返回来,走下马车,亲自走到木良漪面前拜别。
也是他那一拜,替木良漪留住了于林甫。
海山青离开后的第三日,宫中下旨,提拔了新的宰辅——原兵部尚书于林甫升任左相,原礼部尚书林如晦升任右相。
也在同一日,宫里接了丁坤告老还乡的折子。
其后数日,六部当中最忙的要数吏部。左右二相的人选定下之后,朝中紧接着便是一大番人事变动。
于林甫升职之后留下的空缺,由朝廷下旨请回太和年间被罢官的兵部尚书李纲重新担任。
原本的刑部尚书正式告老,刑部侍郎木良江接任尚书之职。
御史大夫郭怀礼告老,殿中侍御史齐辙因功升职,成为御史台新的掌舵人。
在大大小小数十个职位变动之中,有一个人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他原本只是一介白身,许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却在此次被直接擢升为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接掌了三衙之一。
他的名字,叫作常欢。
所有人都在好奇,这个常欢到底是何方神圣。
终于,众人在大朝会上见到了真人。
是个完全陌生的面孔,相貌并不算出众,但胜在年轻。跟不到三十岁就成为大员的木良江和齐辙比起来也不遑多让。更为关键的是,此人并没有木、齐二人那样显赫的家室与耀眼的履历。
“这个常指挥,到底是什么来头?”
“不清楚,从未听说过,永安各家公爵权贵也没有姓常的。”
“你是吏部的,也不清楚?”
“上头直接下的命令,我们也只是过个手走个流程而已。”
“原来如此。”
这个上头自然不会是官家。
……
“常欢,有何特别之处?”
“姐姐为何这么问?”
垂拱殿里,木良漪如常在批阅奏章。萧燚找了本兵书坐在她边上看,看着看着忽然发出疑问。
她将书倒扣在,转头看她,却见她在揉眼。
“眼睛不舒服?”萧燚凑上前查看。
“无事,就是忽然有些模糊。”木良漪搁了笔,道,“许是看奏章看得久了。”
“那就歇一歇,待会儿再看。”她牵起她的手,“带你出去走走。”
木良漪顺从地由她牵着起身,微笑道:“好呀。”
二人一边往外走,萧燚重提方才的问题:“我见你只是在朝堂之上与各方博弈,将各方的人收为己用,而未将自己的人安插进官场。对于常欢的安排,有些突然。”
旁人不识得常欢,萧燚不可能不识得。
她们初相识时,常欢便负责木良漪的出行,后来才改成的吴柳,她记得清清楚楚。
“姐姐猜对了,常欢确实跟其他人不一样。”
“有何不同?”
“我手底下的人,大多来自江湖,自由惯了,并不适合进入官场。”木良漪道,“但常欢不一样,他本就出身官宦人家。他的父亲,是嘉宁年间的兵部侍郎,也是我父亲的门生。”
萧燚回忆片刻,终于记起木良漪说的是谁:“那位亲自领兵上阵,被俘之后因不愿投降被北真人当街拖死的储侍郎?”
“是。”
“常欢是化名?”
“是他的真名。”木良漪道,“只不过随的是母姓。”
“储侍郎死在嘉宁九年,当时常欢十四岁,北真人攻城之前储侍郎将他们母子藏到了当地一户与他们交情颇深的商户家中。北真人为了震慑城中百姓,派士兵强行赶人上街,观看他们如何处置不投降的大周将领。常欢当时就站在街边,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捆住双手,由北真起骑兵当街拖行,生生拖死。”
萧燚指节发硬。嘉宁九年,北真大举南侵,大周半数河山在半年之间陷落,木良漪方才所描述的场景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那段时间陷落的城池中经常发生的事。
“那他是如何到你手下的?”
“后来他带着母亲逃到了南面,几年后其母去世,常欢便开始流浪江湖。我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一座破庙里跟一伙私盐贩子武斗,因为有功夫在身,对方五六个人在他手下非死即残。”木良漪道,“我瞧他身手不错,便起了招揽之心。”
“常欢行事稳重,极擅隐忍,狠厉世故都不缺,是个带兵和混官场的好料子。我把侍卫步军司从赵仓那里拿过来之后一直没有安排主事人,就是在等他。此次他立下大功,这便是对他的奖赏。”
萧燚了然,又道:“你从前的经历听上去十分多姿多彩。”
“起初几年跟随师父云游各方,过得确实十分精彩。”木良漪道,“以后有机会,我慢慢讲给你听啊。”
“现在不行吗?”
“现在不行,因为我忽然想起一件正事。”
萧燚以为她在玩笑,谁知却听她接着道:“除了常欢,我还放了一人在工部。那人叫孙亭,他做的事,姐姐你一定感兴趣。”
她瞧了瞧周围,凑近小声说:“午膳后,咱们乔装悄悄过去吧。”
萧燚笑应:“好。”
两人围着垂拱殿绕了大半圈,木良漪的双眼视物时仍十分模糊。她很快意识到这并非是疲累所导致的,而是别的原因。
不过好在只是看不清晰,伪装成无事的样子并不难。
……
原本准备午后去工部,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青儿回来了。
“到哪儿了?”听过怜娘的禀报,木良漪喜悦之情难掩,起身拉着萧燚便往外走,“我们去接他们。”
“娘娘别急,来报信的人说队伍半个时辰前才入城,礼部派了人出城迎接,恐怕要一些时间才能入宫。”
谢昱既已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要封谢赢做太子,那么接他回来,自然要按照迎接太子的规格去迎接。
木良漪闻言作罢,又对怜娘道:“你立刻去蓬莱阁,请三姐姐过来。”
“是,奴婢这就去。”
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在众人翘首以盼中,青儿终于带着人迈进了垂拱殿的大门。
只见她身穿玄色劲装,腰缠黑鞭,走在一侧引路。走在他旁边的,是一名穿着灰青道袍的高挑少年。少年怀中还抱着一名小童,小童趴在他肩上,挡住了少年半边脸。
木良清激动地站了起来,意识到不妥,又缓缓坐回去,望着他们一路走进殿中。
年幼的和安公主不明白母亲为何如此激动,但她记得,母亲说今日会见到太子表哥和一个小弟弟,她对于这两个从未见过的人十分好奇。
三人终于来到殿内,青儿先向众人行礼:“姑娘,太妃娘娘,将军。”
其后转身,欲从少年怀中接过小童。怎料小童死死搂住少年的脖子,根本不让她碰。
“阿归,咱们到了,哥哥放你下来,带你给姨母见礼。”
少年耐心地哄了几句,小童才愿意离开他的怀抱。然而双脚落地之后,陌生的环境让他十分紧张,又立即缩到了少年身后。
少年直起身,相貌终于清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只见他面如朗月,色若春华,长眉入鬓如墨画,明眸含波自有情。轻云蔽月,流风回雪,惊鸿游龙,雌雄莫辨。
方才远望,见他一身道袍清瘦高挑。走近观之,竟生得如此一幅秾丽之相!
满殿宫娥愕在了原地。
“赢儿拜见姨母,拜见三姨母,见过萧将军。”
“快快免礼。”木良漪满眼欣赏与宠溺,“几年不见而已,赢儿,你快长成大人了。”
谢赢微笑,道:“赢儿很想念姨母。”
他低头唤小童出来见礼:“阿归,过来见过两位姨母。”
木良漪给怜娘一个眼神,后者立即会意,引着殿中宫娥退了出去。
此时木良清再次起身,牵着和安公主来到了谢赢与小童面前。
她轻声唤道:“阿归。”
小童抱着谢赢的腿,因刚学会说话不久,将“姨母”唤成了“姨舞”。
“阿归!”木良清一把将小童搂入怀中,声泪齐下,“我的孩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0章 落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