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主业通房,兼职少爷家教[科举] > 第4章 第 4 章

第4章 第 4 章

来时的路上,小雀就同伍瑶说过,陶家虽以经商为业,外头那些商户人家也多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规矩,可陶府却大不相同——自老太爷去后,老太太便立下家规:府中银钱账目、商行铺面,统统交由府中女眷执掌。

伍瑶好奇道:“那府里的男人们都做什么?”

小雀:“只管埋头读书考功名就是!”

伍瑶更疑惑了:“可我看现在读书的是老爷,少爷怎么反而不考了?”

小雀:“这事说来话长了……”

要说咱们少爷,当年可是苏州城里有名的神童。

三岁就能认字,五岁能通读文章,九岁能写诗作对,十四岁就考过了院试,成了童生。

眼瞧着再过三年就能参加乡试考秀才,前途一片光明。

陶家世代经商,哪里敢想自家能出个读书人?

要知道这世道,商贾可是最低贱的行当。

陶家在苏州做布匹买卖,每次运货到外地,都得给那些当官的塞银子。

要是家里真出了个当官的,往后跟官府打交道可不就方便多了?

可谁曾想,就在全家都指望少爷能光宗耀祖的时候,少爷突然就放弃科举了!

那天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少爷失魂落魄地从外头回来,从此以后就再也没碰过书本。

老太太看着孙子一天天消沉下去,心疼得不得了,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陶家祖上没积阴德,注定与功名无缘。

眼瞧着儿子这般模样,当时已三十岁的老爷为了给儿子做榜样,也为了让老太太宽心,竟然重新拾起书本,亲自踏上了科举之路。

自那以后,陶家的生意便全落在了老夫人和夫人肩上,这一管就是好些年。

可天不遂人愿,老爷考了这么些年,连个童生都没中。

就算将来真能考上,做不了几年官也该告老还乡了。

陶家的将来可怎么办?

既然少爷死活不肯读书,陶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这书可以不读,但传宗接代的本事总该有吧?

这些年,老夫人没少张罗着给少爷相看姑娘,可少爷愣是一个都看不上眼。

直到那天少爷路见不平英雄救美,老伍头趁机碰瓷卖女,陶家不但没推拒,反而欢天喜地地把伍瑶接进了门。

老夫人的意思再清楚不过:大号练废了不要紧,抓紧时间练个小号才是正经。

这回说什么也得让少爷给陶家留个种!

伍瑶瞪圆了眼睛:“你个小丫鬟怎么知道这么多!”

小雀一笑:“奴婢原先是在夫人跟前伺候的。”

——可不都是偷听来的!

陶夫人让行礼的两人起身,温声道:“我刚得空歇会儿,转眼又要去老夫人那儿回话。不如你随我一道过去,路上我正好与你说说话。”

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陶夫人问道:“对了,朗儿人呢?”

“少爷昨夜没回府。”小雀回道。

陶夫人无奈扶额。

……

陶家的宅邸坐落在苏州城最金贵的涯石巷里。

比起伍瑶娘家所在的斜桥巷那种市井窄巷,这里处处透着气派——青石板路平整宽阔,两侧高墙间探出郁郁葱葱的树冠,连巷子里的风都带着书墨香。

这宅子原是十多年前从一位调任京官的四品知府手里买下的,四进三院的格局,占地约莫四亩。

在苏州城的官宅里算不得阔气,但胜在布局精巧。

前宅待客议事,后院起居休憩,中间还夹着个小小的园子。

陶家人丁不旺,住着反倒显得宽敞。

但自从女眷掌家后,前宅就成了老爷读书的地方,后院每日晨起都要接待各商行铺子的掌柜议事。

说来也奇,陶家商铺的管事竟全都是从府里出去的丫鬟娘子,个个都签着身契,对主家忠心耿耿。

当年置办这宅子时,少爷刚显露出读书的天分。正巧陶家靠着改良织机、独创提花手艺,做出了专供宫里的云锦,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这才有钱换新宅子。

苏州城的富商大多住在十全巷,那里酒楼林立、灯火通明,整日里丝竹声不断。可陶老夫人偏偏选了这涯石巷,看中的就是左邻右舍不是官宦就是书香门第。

如今东邻住着致仕的学政蒋大人,西邻是世代行医的宋家,巷口还有书院。

虽说与邻居们没什么往来,但胜在门前经过的不是官轿就是捧着书卷的学子。

府里不似寻常富户那般堆砌假山亭台,倒是处处栽着需两人合抱的古树,枝繁叶茂地撑起一片绿荫。

伍瑶亦步亦趋地跟着陶夫人穿过庭院,树影斑驳间,忽见一座青砖黛瓦的院落,门楣上书“荣安堂”三个大字。

陶夫人在月洞门前突然驻足,侧身低声道:“老夫人最重规矩,待会儿你只管跟在我身后,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没让你开口,千万莫要出声。”

伍瑶点头。

她说到底不过是个通房丫头,人在屋檐下,最重要的就是安分守己。

荣安堂内,一位身着暗紫色寿字纹褙子的老妇人端坐在上首太师椅上。乍看不过五十出头的面容,眉目如画,肌肤莹润,偏生满头银发如雪,平添几分未老先衰的荒诞感。

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愈发衬得她目光如炬,不怒自威。

这便是陶府如今的当家人,老陶夫人詹氏。

“儿媳给母亲请安。”陶夫人规规矩矩地福身行礼,伍瑶有样学样,跟着深深一拜。

“嗯。”陶老夫人放下手中管事昨日呈上来的锦缎样品,开门见山道:“昨日绣坊管事来报,说你要改门帘子的绣法。说说,怎么想的?”

伍瑶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在开企业晨会呢。

本以为陶夫人早就是个游刃有余的老手,可偷眼瞧去,却见她先深吸一口气,才缓缓道:“儿媳查过账目,门帘子虽是铺子里的常销货,可一幅上好的喜鹊登枝要绣娘整整五日功夫,卖价却不过二两银子。比起屏风、帐幔这些大件,实在是不划算。”

“便想着让绣娘们试试新针法。若是价钱提不上去,好歹能省些工夫。如今试了半月,倒比预想的还要好些。”

陶夫人说着,朝身后的伍瑶使了个眼色。

伍瑶会意,连忙将陶夫人临行前特意交代带上的那幅门帘呈了上去:“老夫人您看这幅喜鹊登枝,原先用叠针的地方,现在改成十字针,绣娘说三日就能完工,针脚反倒更活泛了。”

陶夫人微微抬了抬下巴,伍瑶立刻示意小雀展开另一幅:“再看这满池娇,原本用十字针的地方,现在只勾边留白,倒也别有一番韵味。这般改动后,一幅门帘子只需原先三成工夫,价钱虽降了半成,利润却比从前还高出两分。”

陶老夫人听得不住颔首,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她这个儿媳在闺阁时就以女红见长,当年在苏州城的富户闺秀圈子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双面绣和大络子的手艺,堪称一绝。

当年议亲时,亲家母还特意强调,自家女儿是请了苏州最有名的“锦心绣坊”里那位从宫里退下来的老绣娘亲自教导的。

后来陶家改为女子当家,陶老夫人就有意栽培她接手绣坊的生意,这些年下来,果然没让人失望。

虽说陶老夫人这老练的生意眼一眼就看出这儿媳的性子确实不是经商的料,但这些年来硬是赶鸭子上架,加上她在刺绣上的真本事,倒也将陶家绣坊经营得风生水起。

就像今日这工艺改良,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变革,却总能给她些意外之喜。

“就照你说的办。”陶老夫人轻轻点头,“绣品虽讲究慢工出细活,越是精细越能卖出高价,但我们陶家不能只盯着富贵人家的钱袋子。况且咱们的主业终究是布匹买卖,绣坊才刚起步,哪能跟苏州城里那些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比?”

她端起茶盏喝了一口,继续道“这些年下来,我算是看明白了。那些富贵人家府上多养着绣娘,真正要买现成绣品的,反倒是寻常百姓家用量最大。”

“平常人家遇上红白喜事、年节寿辰,或是家里添丁进口、买卖得力这样的喜事,总要置办些绣花被面、门帘幔帐、新衣裳讨个彩头。他们读绣工倒不十分挑剔,可对价钱却是一个铜板都要计较的。”

“这新绣法,就先从门帘子开始试吧。专拣那些寓意吉祥的纹样——夫妻和顺、招财进宝、福寿绵长之类的。那些寻常的花草纹样暂且搁着。按着省下的人工重新核价,走个薄利多销的路子。等摸清了行情,再想着往其他绣品上推广也不迟。”

“万事开头难,饭总要一口一口吃。”

“慕青说得极是。明日管事的来回话时,儿媳就吩咐他们照办。”见陶老夫人点头应允,陶夫人紧绷的肩头明显松了几分。

待正事议毕,陶夫人移步至正堂次座坐下,顺势将伍瑶拉到身侧,轻拍她的手背示意她站到身后。

伍瑶抬眸看路,前头没了陶夫人遮挡,堂内伺候的下人们这才注意到,跟在夫人身后的并非寻常丫鬟。

那姑娘生得杏眼含春,身段玲珑。

虽低眉顺眼地站着,却遮不住浑身透着的灵气,活似枝头将开未开的海棠,娇嫩得能掐出水来。

嘿,这莫不是少爷新收的通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婚内上瘾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替身A在求生综艺被前任她姑告白